清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太平军攻占武汉三镇后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占领了九江、安庆、芜湖等城。二月,攻克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后,即分兵北伐,进行西征和东征。从太平军东进第一次进入安徽,至天京陷落,幼天王经广德、宁国、徽州去浙江,其间长达12年。太平军在安徽曾和清军进行过千百次战斗,挫败了无数强敌。太平军与捻军取得密切合作之后,其势力扩展到南达徽州、北至淮河的广大地区,江淮大地都留有太平军的光辉战迹。
一、东进过境战事
清咸丰三年一月三日(1853年2月10日),太平军50万人从武昌沿江东下,直趋南京。清两江总督、钦差大臣陆建瀛从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败回江宁(今南京市),收集芜湖、太平(今当涂县)等地清兵屯东西梁山,闭城防守。太平军占领九江后,以破竹之势,于十七日一举攻克安徽省城安庆,守城清军覆没,缴获炮109门,击毙清安徽巡抚蒋文庆、知府傅继勋等文武官员14人。布政使李本仁便服小帽杂乱军中逃出北门。同日,攻克望江,杀知县卫君选等。十九日攻占池州府(今贵池县),二十一日攻占铜陵,二十四日攻占芜湖。太平军在安庆、芜湖等地收缴、征集了大量粮饷及军用物资,部队扩充到70万人,继续顺江东下,连克当涂、和州(今和县),二十七日克东、西梁山,阵毙总兵陈胜元,继而攻占南京,定南京为太平天国首都,更名天京(图2—2—1)。

二、北伐过境战事
清咸丰三年四月一日(1853年5月8日),靖湖侯林凤祥率军9.2万人举行北伐。临行天王洪秀全诏曰:“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八日进入安徽,九日占滁州(今滁州市)、十日占临淮关(今凤阳东)、二十一日克凤阳。清兵部侍郎周天爵闻太平军大举北上,遂督同举人臧纡青等率兵往凤阳进剿。工部侍郎吕贤基令员外郎孙家泰率练勇协同总兵玉珊部前往凤阳会剿。太平军出江浦东葛驿进军滁州时,一部迷路,误入六合,遭六合知县温绍源等团练的“焚剿”,蒙受大损。林凤祥攻占临淮关后,即遣部众千人返回接应迷途之军。二十二日,接应部队至清流关下,遇清钦差大臣琦善遣内阁学士胜保自扬州率兵3000往临淮关援救,两军遂展开战斗。胜保军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太平军猛烈射击。太平军处境不利,败回临淮关。是时,林凤祥见清军前来会剿,遂撤离凤阳、临淮关,继续北上。二十五日占怀远,二十九日占蒙城,处决屠戮捻众的知县宋维屏及蒙城绅士数十人。五月四日占亳州(今亳县)后进入河南。咸丰四年初,东王杨秀清得知林凤样北伐军受挫,困守天津静海、独流,即派夏官正丞相黄生才、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丞相许宗扬、陈仕保率军7500人从安庆出发北上增援。北伐援军经桐城、舒城,因捻军之引导,于一月十九日攻下六安(今六安市),二十七日攻克颍上,二月三日攻蒙城,八日经亳州入河南永城、夏邑。
三、西征战事
【安庆之战】
清咸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53年6月3日),大王洪秀全遣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为统帅,统战船千余艘溯江西上。同日,西征军占领和州(今和县),接着连续攻克西梁山、裕溪口、芜湖、南陵、铜陵、池州等地,五月四日再次攻占安庆,清江防顷刻瓦解,太平军水营完全控制上游江面。太平军占领安庆后,分军为二,赖汉英率军一部西征江西,胡以晃率军一部向皖北发展,五月七日,西征军分兵离开安庆时,清臬司张熙宇部乘隙而入,幸下游太平军陆续赶到,张熙宇部退兵集贤关。东王杨秀清通过两占两失安庆的实践,认识到经营安庆的重要性,即遣翼王石达开率地官右副丞相刘承芳、殿左二十一检点丙贤、殿左二十三检点梁立泰、殿前左七指挥许宗扬、殿前右十指挥张朝爵、殿左二十七指挥曾天浩等前往安庆,建立根据地。石达开率大军五六千人于八月二十三日抵安庆后,立即加高城垣,在各门设立望楼,筑黄花亭、马山、准提庵等土城,并建迎江寺炮台,将水师船只停泊于江边,使安庆成为西征军大本营(图2—2—2)。

太平军在向庐州进军的同时,还以安庆为中心,分军相继攻下安床周围各县城。九月进占池州,并由此进占青阳。十月,占据望江、建德(今东至县境)、东流(今东至县境)。咸丰四年一月攻占潜山,三月三十日占宿松。至此,皖北、皖南有22州县相继归附。
四、解围大京战事
【破清军江北大营之战】
清咸丰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857年12月27日),镇江失守,天京即被清军包围,仅有上游通安徽一路可资供应。地官正丞相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亲至芜湖,当面交待左军主将李世贤担负抗御江南清兵重任。咸丰八年三月十五日,李秀成军先头部队自东梁山(今当涂县西南)渡江,扎营距和州(今和县)30公里的姥下河,与清军惠成部相持。二十一、二十二日,李秀成部将陈坤书领军约四五千人从东梁山渡江,分驻南叉、张公桥,与姥下河营垒成犄角之势,并渐逼昭关(今含山县境)。与此同时,何将军亦率部自芜湖渡江前来,扎营运漕镇(今含山县境)。数日后,李秀成统率薛之元等部太平军及张乐行部捻军近2万人由芜湖渡江来会。二十一日,何将军克昭关。二十三、二十四日,各部齐集含山。二十五日,陈坤书、张乐行率部攻克和州,继击河村铺清营。二十六日,太平军攻毁惠成营垒20余座,二十七日,清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遣步骑3000驰至,将惠成残部救走。陈坤书、张乐行率部追击,中途遇伏受挫。同日,李秀成督大军克全椒,并由此兵分2路,一路进据乌衣渡,一路进军滁州。二十八、二十九日,李秀成部连克滁州、来安,分兵驻守。四月七日,清军反扑来安,八日击退太平军滁州援军,九日攻陷来安,李秀成令李昭寿入据寿州,亲率主力屯扎全椒。此时,天下颁旨李秀成急解天京之围。李秀成当即调集不足5000之精锐,会和州将士,一路由汤泉进抵高旺,一路由乌江进至石碛桥,逼近江浦(今江苏省江浦县),将江北大营清军吸引至南路,随即以陈坤书为前敌指挥,由全椒下大刘材,从桥林(今江苏省江浦境)进攻江浦、浦口(今江苏省江浦境)。二十四日,迎战清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督办皖北军务蒙古都统胜保等清军失利,李秀成退全椒。已攻占怀远的捻军张乐行部,与先期自淮北各地到来的捻军李允、张龙、韩秀峰等部汇合,于五月四日克临淮关,五计克凤阳府、县2城,切断了庐州清军的淮上粮道,形成了对庐州清军的包围。为重整旗鼓,解救天京,六月中旬,李秀成约各镇将领百余名在枞阳集会,商讨军情,谋解天京之围。会议议定以成天豫又正掌率陈玉成和李秀成部为基干,组织2路大军,以攻打庐州为突破口,实施战略反攻。七月十二日,己占据桃溪镇的太平军三河(今肥西县境)守将吴定规,率部经上派、三十里岗进攻庐州城南二十里铺清军,败清副将余应彪,乘胜追至十八里岗,再败清庐州城守主将副都统麟瑞,后续部队继至,构成对庐州城的弧形攻势。十五日,陈玉成下令总攻,激战半日,攻克庐州,毙署总兵萧开甲,知府伍成功及麟瑞、余应彪溃逃店埠(今肥东县城)。十七日,陈玉成部前哨追抵店埠,署理皖抚李孟群部顷刻瓦解,败逃梁园。与此同时,李秀成自全椒出兵,攻毁人村(墅)街的湖北提督德安大营和巢县柘皋吉顺大营。清军败退梁园(今肥东县境),李秀成率部追击,与经舒城、三河攻击而来的陈玉成军合军压向梁园。刚到梁园的翁同,急令吉顺等分头迎战,兵勇全溃,太平军乘势掩杀,占领梁园。翁同收集残部退往定远。为解除东进后顾之忧。掩护集结于店埠、梁园的陈玉成大军进军滁州,七月下旬,吴如孝、龚得(德树)奉命率部自梁园北上进军定远,钱某领兵万余至大柳驿、池河镇一带,与据守凤阳的捻首张龙合军从东路策应,使翁同,胜保不能合军。八月一日,吴如孝、龚得又迅速折回店埠,经古城、界牌直扑藕塘(今定远县境)。四日,击败副都统穆腾阿骑兵。五日,克藕塘。同日,陈玉成率大军奔袭池河驿,大败清军。七日,又击溃珠龙桥清军,乘夜过关山险隘,急驰滁州。留守藕塘的吴如孝亦率部尾随而至。十一日,陈玉成统军数万,进军乌衣(今滁州市东南)。十九日,陈玉成、李秀成两部合力,与德兴阿、胜保清军大战,自晨至午,清军大败,“失去三四千众”。太平军乘胜进占东、西葛(今江苏省江浦县境),军锋直指浦口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清军主将和春遣精兵5000由总兵冯子材率领驰援。二十日,陈玉成、李秀成迎战于小店,冯子材5000之众仅余三四百人逃回,陈玉成、李秀成随即挥军进攻浦口,毙清军1万余人,清军江北大营再次被毁。
【天京解围之战】
清同治元年五月四日(1862年5月31日),清两江总督曾国藩,遣水陆两师顺江东下,先后攻陷东、西梁山、和州、巢县,逼近天京,形成对大京的包围。七月十一日,太平军决定兵分3路进援天京。北路由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等率领主力,直援天京;中路以护王陈坤书为首,率军进攻当涂县金柱关,截断清军粮道;南路由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等率军进攻宁国,牵制清军增援部队。北路军虽经苦战,但未能破敌。南路军于九月六日占领宁国,与清总兵鲍超军激战,达到牵制的目的。但中路又为清军彭玉麟、杨岳斌部所败,未能断敌粮道。李秀成部因粮饷不继,冬衣缺乏,不得不主动撤退。强攻解围未成,洪秀全决定采用“进北攻南”的战略退敌,令李秀成率军渡江北进,西进安徽、湖北,会合西北太平军经略武汉,断湘军粮道,迫使湘军撤围回援;令皖南太平军进入江西,牵制清军,策应江北主力,以解天京之围。十月十七日,李秀成令林绍璋、洪春元等由天京下关渡江,十月二十七日占含山,十一月一日占巢县,同日占和州(今和县)。同治二年一月十日,李秀成率陈坤书、吴如孝、黄崇发等由和州(今和县)、巢县西进,计划经舒城、六安进入湖北,但围攻六安不克,便折回寿州(今寿县)。时,巢县已被鲍超军攻破,洪春元退至和州,雨花台被清军占领。洪秀全急诏李秀成回京。五月五日,李秀成返回天京。十日,太平军撤出江浦、浦口两城,天京解围之战失败。
五、争夺安徽战事
【池徽之战】
清咸丰三年八月下旬(1853年9月下旬),太平军攻占安庆之后,将清军压至池州、徽州山区。为巩固后方,翼王石达开于咸丰四年一月二十三日遣国宗石达英、韦德珍(玲)、丞相汪德胜、军帅孙应三(寅三)率军数千,自安庆乘舟至东流(今东至县)张家滩,弃舟登陆逾大洪岭,二十三日克祁门,斩清知县唐治。二月一日,指挥张大有自祁门进占黟县,知县率绅商出迎归附。九日,全军由原路折回。太平军走后,清徽州知府达秀率花会勇复至。清廷节制皖南军务之浙抚黄宗汉亦遣杭嘉湖道、汉军正黄旗人徐荣督浙兵进驻黟县之渔亭,据险扼守。清军江南大营主将向荣应黄宗汉之请,抽调游击周天受、都司江长贵率川勇千人往助,兵锋直指太平天国安徽省池州郡属之石埭(今石台县)、建德(今贵池县西)、东流(今东至县)和青阳等地。黄宗汉密令徐荣派人潜至石埭策反,将太平大国乡官逐出,迎县令入城,石埭遂易帜。未几,青阳亦陷。八月二十日再陷建德。九月二日,进至东流骚扰之浙江兵勇,于十日被太平军击退。中旬,徐荣退回渔亭,太平军相继收复东流、建德、石埭。咸丰五年一月二十日,太平军检点范汝杰率兵数千往攻石埭之玻璃岭、雾露岭川兵游击周天受防地。二十一日,范汝杰分兵2路,由山僻小路抄至清军侧后,清军惊溃,太平军乘胜越岭迳趋黟县羊栈岭。守岭清军大部弃守逃遁,惟勇目方四率五六十人负隅顽抗。太平军以一部佯攻,吸引敌军,以一部绕至敌后夹击,二十六日全歼守敌,二十七日攻占黟县。太平军攻占黟县后,即分兵东西两路直扑徐荣军要隘渔亭。东路太平军经休宁,于二月三日晨向渔亭发起进攻,徐荣被迫退往休宁,太平军乘胜追击,将浙勇击溃,徐荣被东流人擒杀。六日,太平军进占休宁。十一日晨攻占歙县岩寺。十二日,清军反扑,太平军奋勇迎战,乡勇先溃,浙兵败退严州,川兵被围裹,伤都司江长贵,毙周天受部猛将黄老三,大获全胜。十三日,太平军兵不血刃,进占徽州府(治所今歙县)。清徽州知府恩禧先期逃遁,学政沈祖懋退人浙江省淳安,知县廉骥元自缢死。
【芜湖之战】
清咸丰四年闰七月十四日(1854年9月6日),清军江南大营悍将张国梁率捷勇袭占太平府(今当涂县),太平大国国宗石达英等不幸牺牲。清军撤后,太平军复至,移城于金柱关口,加强了金柱关至芜湖一线防御。八月十一日,宁国府团练头目吴木丹纠合太平府团练进犯芜湖。芜湖太平军守军极少,采取以退为守策略,留下埋伏,主动将城池让出。十六日清军宁国守将王鹏年移营至,随后,浙江金华知府石景芬率浙兵亦至。二十一日,清军江南大营已革提督邓绍良奉令白江苏省高淳驰攻太平府。为避免邓军向芜湖靠拢,驻采石(今马鞍山市西南)的太平军主动出击,将其引向采石,二十四日,集结于西梁山的太平军见时机成熟,在国宗韦德珍率领下,出敌不意,抢船渡江,进攻芜湖,与预伏城内的太平军,内外相应。清军接战失利,宁国府团练被歼300余人,石景芬浙兵弃城而逃,韦德珍又自外邀击,毙其数百人,其余逃往广德及浙江省昌化一带。十二月中旬,清军邓绍良占领黄池(今芜湖东40里),进攻芜湖、金柱关。石景芬亦督兵进驻当涂之青山镇,与邓绍良互为犄角。咸丰五年五月二十几日,清军吴全美、李德麟等乘红单船驶至采石,三十日至金柱关外,六月三日上午至东梁山下江面。太平军自夹江出炮船百余艘,攻之不胜,又自西梁山出战船合击亦败。四日,吴全美、李德麟率红单船泊近弋矶山,滨临芜湖。其时,清军江南大营倾注全力,期望在此一举获江南转机。五日,清军总兵明安泰督勇自黄池进犯芜湖,攻东、南两门。六日夜,太平军水师自上游放排,意欲焚毁敌船未成。八日,清军总兵德安自当涂来犯,十一日,芜湖太平军守军分2路出击,不利折回。十二日晨,明安泰攻东、南门,德安攻北门,太平天国陈丞相、曾检点中炮牺牲,守将赖某从西门撤出,退守青弋江口水营与清军沿江诸垒。鉴于前车之覆,兵勇逾万的清军未敢入城,退往清水河。清军退走后,太平军仍进城驻守。十六日,守城太平军在安庆援军的协同下,与自湾

(今芜湖县)赶来的邓绍良军接战,太平军失利,将军王保贵阵亡。十九日,邓绍良、明安泰、德安、吴全美、石景芬等率兵勇倾巢出击,水陆猛攻,太平军败退,芜湖陷落。
【桐城之战】
清咸丰四年(1854年)九月下旬,清督办皖北军务左副都御史袁甲三,为应援曾国藩合攻安庆,遣江苏省宿迁举人臧纡青、同知李安中率勇于余,参将刘玉豹率兵500赴六安州(今六安市)进围桐城。时,湘军尚在鄂东,安徽巡抚福济、江南提督和春之军则徘徊于舒城,臧纤青等军势即孤。太平军桐城守军绕城坚守,以待援军,十一月十二日,太平军援军与清军战于天林庄,十四日再战于挂车河(今桐城县境),力挫清军精锐。十七日晨,太平军援军又自潜山至,守城之军出城焚烧清军营垒。内外夹击,清军大败,臧纡青被击毙,刘玉豹、李安中弃军潜逃。咸丰五年八月,清贵州提督秦定三部会同新隍提督郑魁士和福济所部,再次进犯桐城。咸丰六年十月上旬,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援军自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驰援三河(今肥西县三河镇),军至无为县,闻三河已失,遂改援桐城。李秀成军在桐城外围与清军激战,先后击毙郑魁士部副将萧同福、游击江忠信、葛茂永等,但终因兵单势孤而退入城中固守待援。在危急中,李秀成赶至枞阳与陈玉成会商兵机。会后,陈玉成依议自枞阳东向。咸丰七年一月六日攻克庐江,九日经大关进抵桐城北乡的界河、新店一线,连营10余里,截断了清军粮道。二月二日至四日,在陈、李两军夹击下,清军溃不成伍,郑魁士单骑逃走,马队全军覆没。秦定三亦弃甲曳兵杂乱军中奔入鲁山中。此役歼清军数千,击毙已革陕安镇总兵郝光甲、郑魁士部营务处侯补恩和秦定三部郑参军。由饥民组成的练勇亦纷纷倒戈,众至数万投奔太平军。太平军再战桐城胜利后,相继收复舒城、六安、霍邱等地,并与捻军会合。从此,太平军与捻军开始了联合对清作战的新时期。
【三河之战】
清咸丰八年(1858年)八、九月间,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合兵与清江北大营清军激战时,清湘军巡抚衔浙江布政使李续宾部乘机连陷宿松、太湖、潜山、石牌(今怀宁县城)、桐城、舒城等地,九月二十八日进逼三河(今肥西县三河镇)。太平军守将吴定规连连向在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之陈玉成告急,陈玉成“当即扯兵上救”,同时启奏天王调李秀成军同往。陈五成部昼夜兼程,经巢县、庐江,直趋自石山,屯扎金牛镇(今庐江县境),从南面包抄三河,切断李续宾的后路及其与舒城(今舒城县)清军之联系;并令庐州(今合肥市)守将吴如孝会同捻军首领龚得自庐州出援,军众10余万,连营数十里。李秀成部亦随后赶到,距白石山10余里屯扎。至此,李续宾进围三河之军完全为太平军所包围。时李续宾部已破三河城外太平军9座砖垒。十月九日,陈玉成、李秀成协同夹击李续宾大营。十日晨,李续宾反攻,在樊家渡、上家祠堂打败陈玉成军,乘势追击。天色当明时,忽大雾迷漫,咫尺莫辩,李续宾军冲过金牛镇,越过陈玉成军,陈玉成军乘大雾当即杀出,李续宾转兵回战,但阵势已乱。正当陈玉成军与李续宾军在“离李将营前七八里交锋”时,李秀成率军赶到,及时投入战斗;三河守将吴定规也率军由城内冲出,将李续宾军层层包围,并挖断河堤,断绝清军退路。战至深夜,清湘军后退无路,外援被阻,精锐5000余人全被歼灭,击毙清军文武官员400余人,李续宾自缢而死。三河战后,陈玉成,李秀成乘胜进兵,收复舒城、桐城等城邑,围安庆的清湘军也自行退走。“皖围立解”(图2—2—4)。

【潜太之战】
清咸丰九年(1859年)冬,清军乘英王陈玉成率太平军回救天京之机,清湘军头领曾国藩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定计,合两军水陆全力,分4路进攻安庆,第一路,曾国藩白任指挥,从宿松、石牌(今怀宁县城)进攻安庆;第二路分别由都督多隆阿与副将鲍超分任指挥,从太湖、潜山进攻安庆外围的主要屏障桐城;第三路由胡林翼任指挥,从英山(今湖北省英山县)、霍山进攻舒城;第四路,由钦差大臣李续宜任指挥,从河南省商城、固始进攻庐州(今合肥市)。另调集大批水师战舰,配合夹击。面对清军的大规模进攻,陈玉成联合捻军张乐行、龚得10余万人奋力抗击,在潜山王家牌、广福寨和地灵港等地,筑起100多座营垒。时清军鲍超部屯驻在距太湖40里之小池驿;蒋凝学部屯驻于龙家凉亭;多隆阿部扎于新仓。太平军决定先向小池驿清军发动攻势,企图切断小池驿与新仓间交通。双方激战2昼夜,歼鲍超部1000余人,击毙其副都统衔协领西林布哈尔库、参将吴明亮等。曾国藩急从宿松抽出20营兵力驰援小池驿,多隆阿亦调兵从潜山天堂、高横岭往援。太平军和捻军因寡不敌众,奋力突围退走,十二月至次年一月,太平军、捻军与清军在太湖,潜山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战斗。但由于众寡悬殊,太平军失太湖、潜山2座县城,陈玉成、张乐行战败退走。
【枞阳之战】
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清军乘太平军英上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奉诏进攻清江南大营之机,兵分3路进攻安庆,清将湖北巡抚胡林翼认为:“枞阳为安庆之吭首,不得枞阳,不能合围,即再屯兵十年,不能制贼要害,亦不关贼痛痒。”即于四月遣水师提督杨载福、彭玉麟督率太平军叛将韦俊部猛攻枞阳,决罗塘洲及下首堤岸引水入后湖,水陆并进。太平军奋力抵御,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血战。太平军守将连添福(天骝)、万宗胜等壮烈牺牲,枞阳为清军占领。
【第二次西征解救安庆之战】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清军合围安庆月余,天王洪秀全根据干王洪仁的建议,决定先东征江浙,后西征武昌,以救安庆。北路由英王陈玉成率领,从广德北上。八月二十日占领定远,联合捻军龚得、孙奎星等部,队伍达10余万人。十月十三日进至桐城西南之挂车河,准备顺道解安庆之围,遂向围攻安庆的曾国荃部展开猛烈进攻。曾国荃正准备撤围时,太平军叛将韦俊自枞阳出兵,断太平军练潭粮道,陈玉成部被迫退回桐城。十一月二十二日,陈玉成率军攻枞阳,清军死力抵抗,未能攻破。咸丰十一年一月二十七日,陈玉成率大军离开桐城西击武昌。正当武昌即克、安庆之围将解之时,英国参赞巴夏礼于二月十二日直抵黄州,力阻陈玉成进攻武昌,并谎称忠王李秀成和其他太平军尚未进入江西。时陈玉成恰未接到李秀成西征情报,乃轻信谎言,停止了对武昌的进攻。三月中旬,安庆告急,陈玉成分兵留下赖文光部守黄州,自率精兵2万余人于三月十八日由湖北回师安徽,解救安庆。南路一部由侍王李世贤和辅王杨辅清率领,于咸丰十年八月十二日攻克宁国府(冶今宣城县),毙清提督周天受、署皖南道福成、宁国知府颜塘文、宣城知县王乃晋等。二十五日克徽州(治所今歙县),二十八日克休宁,进攻曾国藩老营祁门。李世贤部在乐平战败,遂放弃西进,转入浙江。杨辅清、黄文金相继渡江,北援安庆。南路另一部由李秀成率领,但出师较晚,九月下旬由太平州(今当涂县)出发,经芜湖、繁昌、南陵、石埭(今石台县)、太平,于十月二十日破黟县羊栈岭,大败游击赵廷贵军,击溃黟县防军,占据县城,逼近曾国藩祁门老营。曾国藩惊呼:“军事日危,旦夕不测”,书写遗嘱,准备自杀。但李秀成错误估计清有大军屯祁门,乃绕道徽州,放弃进攻曾国藩而进入江西。直至咸丰十一年五月十日,才进抵湖北鄂城,贻误战机2个多月。第二次西征武昌、解救安庆计划归于失败。
【增援安庆之战】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中旬,太平军英王陈玉成部由湖北回援安庆,屯兵集贤关,在菱湖北岸修筑营垒13座,与菱湖南岸太平军安庆守军的5座营垒遥相呼应。并令平西主将吴定彩率千余精兵冲入安庆城内,与守将叶芸来会合,加强城防力量。清军掘壕将菱湖太平军南北各垒包围,加紧围城部署。二十三日,干王洪仁、章王林绍璋等率军自天京出发,会同在庐江、桐城的前军主将吴如孝部2万余人。从桐城新安渡至练潭一带,连营30里,进援正在安庆东北菱湖同清军曾国荃、杨岳斌部苦战的陈玉成,遭清都督多隆阿部数路截击,战败退回桐城。二十四日,太平军定南主将黄文金率领精兵7000人,从芜湖过江,会同林绍璋部及捻军2万余人,筑垒于桐城天宁庄。清军闻讯,即派多隆阿向桐城进军,直逼太平军营垒。太平军迎战失利,牺牲2000余人,遂即组织五六千人,进攻挂车河清军营垒,激战3小时,又为清军所败。四月二日,多隆阿再次进攻大宁庄太平军营垒,太平军撤出,多隆阿命金顺马队紧追不舍,直抵孔城(今桐城县境)。当黄文金部与多隆阿部交战时,陈玉成部正在集贤关与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内外夹击曾国荃部,曾国藩十分恐慌,亲率总兵鲍超部驰援安庆,清将湖北巡抚胡林翼为配合曾国藩的反扑,也派部将成大吉部增援。陈玉成部遭到合围后,留下“战守可恃”的靖东主将刘琳率兵固守集贤关13营及赤岗4垒,自率五六千人从冷水铺、马沓石撤退。途中遭清军4营伏击,损失1000余人。援师一再失利,陈玉成星夜奔桐城与洪仁、林绍璋共谋协同作战方略,决定集中3万余人,分3路自桐城南下,再往增援。四月十五日遭多隆阿等迎击,败回桐城。陈玉成深感现有兵力不足以解安庆围,决定亲自回大京请援。
【赤岗岭之战】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清军乘陈玉成去天京之机,调动总兵鲍超部和成大吉部,围攻赤岗岭太平军营垒。刘琳率部沉着迎战,激战7昼夜,予清军以重大打击。击毙清副将苏文彪、都司何宗耀、守备刘万荣等20余名将领,歼灭清军3000余人。清军进攻失利,又以深沟围困故伎,将赤岗岭重重围住。太平军血战20余旧,在外无援兵、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于五月一日被破3垒,守将李四福等3000余人壮烈牺牲。清军乘胜围攻赤岗岭垒,刘琳率领700余人死战突围至沓石,因溪水上涨不能渡,全部被俘牺牲。此战,太平军共牺牲4000余人。六月一日,曾国荃部攻破菱湖南北两岸18垒,太平军撤入安庆城内。
【安庆保卫战】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上旬,英王陈玉成从天京请来援兵,分3路进援安庆:十五日陈玉成与辅王杨辅清率万余精兵起程,经舒城中梅河、霍山、英山(今湖北省英山县)至宿松。六月三十日,经太湖小池驿、黄泥港、怀宁、清河、三桥头等地,向安庆进发。七月十二日抵集贤关,沿途增兵至四五万人。章王林绍漳、前军主将吴如孝率6000余人自北路出桐城,堵王黄文金率5000余人自东路绕抵鸡公庙。经10余日苦战,于七月十九日攻克集贤关,并在井口、毛岭、十里铺建筑了40余垒固守。二十日、二十一日陈玉成、杨辅清等亲临前线,指挥太平军分10路出集贤关,反攻安庆清军围师,曾国荃部拼命抵抗,太平军数次攻击不破,形成相持局面。二十二日,陈玉成、杨辅清又重新组织,发起新的攻势;城内守将吴定彩、叶芙来亦率部倾城而出,攻破城外清军第一道战壕。清军又增筑新垒,城内太平军猛攻新垒10余次未克,损失3000余人。陈玉成在菱湖北岸筑垒,以小船运粮入城,均被清水师截夺。城内粮食断绝。八月一日,曾国藩乘安庆城外太平军援军失利和城内守军粮绝之机,督领清兵水陆并进,向安庆发起进攻,用地雷轰塌北城,城破,吴定彩率兵死守城墙缺口,牺牲于大江之中。清军冲入城内,叶芸来率饿乏将士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守军全部之万余人奋战到底,壮烈牺牲。安庆陷落。陈玉成率军由石牌撤退,前往庐州府(今合肥市);杨辅清率军渡江回皖南宁国府(今宣城县)、桐城、宿松、池州(今贵池县)等地,相继失陷。后庐州城破,陈玉成率军北去寿州(今寿县),为团练苗沛霖诱执送交清军,英勇就义(图2—2—5)。

【青阳之战】
清咸丰十一年十月(1861年11月)清湘军头目曾国藩遣总兵鲍超霆字军自江西入皖南,拟由青阳至宁国,进图天京。青阳太平军守将奉王古隆贤率兵万余严阵以待。十二月七日,鲍超军经他州至青阳,距城西里许扎营。是时,太平军援军2万余众自石埭(今石台县)、太平(今黄山市)络绎而至。九日,鲍超军分路进攻青阳,太平军迎战后全部退入城中。十日,太平军援军乘夜出城,于城东北角添垒扎营。十一日,鲍超军分3路进攻,太平军援军出东、南、北3门,背靠城垒,与鲍超军鏖战竞日,向石埭方向而去。太平军援军走后,鲍超军昼夜围攻,古隆贤闭城据垒坚守,与之相持。同治元年二月十五日,鲍超饬副将刘顺隆等陷西北门外山嘴石垒,对青阳形成合围。三月六日,鲍超自青阳分军赴援铜陵。古隆贤联络泾县、太平府(今当涂县)太平军守军在青阳南门外猪婆店增筑9垒,以通粮路。不料鲍超迅速折回。十五日,9垒被鲍军攻毁。城内太平军粮尽援绝。十六日夜,古隆贤率部突围去石埭。青阳失陷后,在半月之内,太平军又连失石埭、太平、泾县等城,四月二日再失旌德。
【金柱关之战】
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太平天国之安庆、池州、铜陵、无为相继失陷后,太平军凭借芜湖—东、西梁山—金柱关防线,堵御清军,屏蔽天京。三月二十四日湘军曾国荃攻陷西梁山后,与彭玉麟设计,先破金柱关,从背后横截太平军防线。四月五日,彭玉麟饬水师总兵李成谋督各营船队由针鱼嘴驶抵采石矶江口登岸,向金柱关发起攻击,实施火力侦察,被太平军击退。二十日曾国荃率马步15营自西梁山东渡,进至金柱关下,彭玉麟遣水师10余营分上、下游协攻。曾国荃乘金柱关太平军不暇顾及太平府(今当涂县)防务之机,遂派兵偷袭。时,太平府守军正在北门修卡,突遭湘军进犯,仓皇入城,因闭关不及,被湘军拥入失陷。二十日,曾国荃、彭玉麟向金柱关水陆夹攻,以大炮环城轰击,太平军守军依城垒奋勇反击。是日夜,湘军乘机越濠而入。守军浴血奋战,从烈焰中突围而去,金柱关遂失陷。此时,东梁山亦被湘军水师攻占。继而湘军从下游、上游,水陆并进,围攻芜湖,曾贞干部在连陷繁昌、港、南陵之后,亦向芜湖进逼。二十二日,芜湖失陷。
【宁国之战】
清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八日(1862年4月26日),湘军总兵鲍超部侵占泾县后,兵锋直指宁国府(今宣城县)。为抵御鲍超军进攻,四月十五日,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率部由浙江省淳安经昌化折返,入宁国府城坚守,并遣对王洪春元屯扎团山、卫王杨雄清屯扎寒亭、狮子山等地。五月四日,鲍超军渡青弋江来攻,杨雄清等挥军拒战,予以重创后退守府城。十日,鲍超军进至乌沙铺。杨辅清于府城集兵10余万,绕城结营,绵延30余里。命保王童容海守城东夏家渡、孙家埠,天将某守城南六锦铺,八工某守城北团山、庙埠、洪村岭,杨辅清与桂王某守城西敬亭山至望城岗一带。十五日,杨辅清等接战失利,城西诸要隘营垒尽失。保王童容海等退至城东水阳江沿岸扎营。干王洪仁、襄王刘官芳、循王魏超成奉令率部来援,扎营城根,筑坚垒于夏家渡石桥,以通粮道。六月八日,鲍超军逼近府城。刘官芳率万人由北门出战,未胜。十日,洪仁、魏超成率部出南门进击亦败。十四日,洪仁、魏超成率部于城南葫芦山、鱼山一带,刘官芳率部列阵于城北庙埠、团山等地,西门亦另出大队,依垒结阵拒抵。鲍超军分3路相迎。激战多时,城南守军先败,城北守军见城南火起弃垒而退,城西守军亦失利,护城3垒被毁,鲍超军进至小东门外。十五日,杨辅清率部列队大东门,背城一战。鲍超军涌至,杨辅清退兵60里,近洪林桥时,忽率马队2000余杀回,击毙湘军副将马胜奎等追兵,转败为胜。然拥兵6万之众、列营于孙家埠一带的童容海与鲍超暗通消息,具禀乞降,欲取宁国府城缚辅王杨辅清以献。为内奸所迫,杨辅清兵退广德,宁国府城遂陷。
是年夏、秋,天京城外及皖南山区之湘军兵营,瘟疫大作,死亡相继,为太平军反击提供了良机。太平军依七月苏州会议计,辅上杨辅清、堵王黄文金等进攻宁国,牵制敌援;护王陈坤书等进攻金柱关,截敌粮道;忠王李秀成率大军专攻天京城外曾荃围师。闰八月十八日,杨辅清、黄文金和孝王胡鼎文、匡王赖文鸿等由江苏高淳东坝进入固城。南漪2湖,将战船主力交由护王陈坤书往攻金柱关,自率队进攻金宝圩。时鲍超养病芜湖,总兵宋国永代统其军自宁国(今宁国县)来援。二十日,黄文金、胡鼎文、赖文鸿等率部迎战于新河庄,将其击败,黄文金部乘胜进至庙埠、良贤圩、油榨沟一带,绵亘近百里,攻宁国府城之西,此时,杨辅清亦自建平(今郎溪县)来攻府城之东。九月六日,黄文金部击败韦志俊、洪容海部,占领宁国县城后,除杨辅清留下进攻府城外,赖文鸿联合刘官芳、古隆贤转攻泾县、旌德、太平、祁门、石埭(今石台县)等地,以分散湘军兵力,黄文金、胡鼎文自湾

(今芜湖县)渡青弋江占领西河,截断宁国府城湘军的水路粮运。十月八日,湘军宋国永领兵反扑,被黄文金击败,毙伤其数百人。十三日杨辅清挥军猛攻宁国府,鲍超军3战3败,府城指日可下,但因天京未能破围,杨辅清奉令退兵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