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人民参加解放军纪实


建国前,长期身受剥削和压迫的安徽人民,解放后,对解放军的热爱和支持在每年征兵期间反映得尤为热烈、感人。广大人民把保家卫国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应征入伍当作莫大的荣耀。“人民江山人民保”,“好男当兵,军属光荣”,“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在全省蔚然成风。
一、干部带头参军
1950年10月,美国侵略朝鲜战争爆发,我国边境遭受侵犯。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安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各地青年干部积极带头参加志愿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广大青年。1953年,遵照中央军委和华东局的指示,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安庆、六安、滁县、芜湖4个地区的28个县动员3万青年参军。各地在召开干部扩大会部署动员工作时,适龄干部报名参军极为踊跃。安庆地区8个县的干部报名达2018人,滁县地区9个县干部报名有592人。六安地区舒城县的干部和青年团员报名要求参军的有154人。动员工作在人民群众中展开后,在干部的带动下,广大青年农民报名参军络绎不绝。嘉山县明光镇有80多名民兵集体报名,滁县十三里店乡的高金章连写5次申请,坚决要求参军。有的青年咬破手指,写下了“坚决参军”的血书,有的青年怕体检时体重不够,就把石头藏在衣服里。据统计,是年这4个地区报名参军达78766人。1951年、1953年、1954年的三年中,通过干部带头,全省有151034名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
二、青年卫国戍边
实施《兵役法》后,随着兵役法宣传的深入和人民群众国防观念的增强,应征服役已逐渐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行动。在中印、中苏、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年代里,解放军中的安徽籍英模事迹,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忱,全省一次又一次掀起“学英雄热”、“参军热”。在城市、乡镇,许多中学毕业班的学生,一经宣传动员,便百分之百地报名应征,“站出来让祖国挑选”。不少学生听动员报告时,当场递条子、写申请书报名服役。有的学生刺破手指,用鲜血写下“坚决应征”、“卫国戍边”的誓言。在中印边境战局紧张的60年代初,全省适龄青年报名率达95%以上。1969年春,中苏边境珍宝岛反击战前夕,全省18、19岁的适龄青年,在“要准备打仗”的号令下,报名应伍达1336998人,占适龄青年总数的96%。六安县沛联公社胜利大队东沟生产队青年鲍传良,是年只有16岁,却虚报为18岁要求参军,其父也一再要求社、队领导让其子应征。大队干部3次登门,耐心宣传征兵政策,费了很大力气才将其说服。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全省适龄青年报名达97%以上,蚌埠市、宿县地区许多县的适龄青年报名率达100%。庐江县金牛区有个青年,1978年参加征兵体检、政审合格,受名额限制未能如愿应征,1979年征兵时,年龄大一岁不能参加体检,他思想不通,成天盯着干部说理,要求批准,中共区委副书记和区武装部长多次家访,才说服这位青年。同年,全省招收飞行学员170名,是历年招收任务最重的一年。16个地、市的中学生,在自卫反击战英雄业绩激励下,纷纷报名让祖国挑选。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二(1)班学生吕航是校学生会的学习部长,全校数学竞赛第一名,该班陆晓明在高一时参加高考就取得360分的好成绩。他俩报名后,有人间:假如高考、招飞都录取怎么办?他俩毫不犹豫地回答。“首先服从国防需要,当一名飞行学员”。据安庆地区统计,全区适龄中学生9899名,报名应征的有9698人,报名率达98%。无为、庐江等县的适龄中学生百分之百报名应招。全省在体检、政审双合格的289人中,择优录取170人。
自1956年以来,由于年征兵额的限制,全省每年都有一大批体格、政治条件合格的青年不能如愿应征,1969年有56232人,1974年有50899人,1977年有27746人。许多青年家长说:“新旧社会两重天、过去国民党抓人都抓不到,现在想当解放军还当不上!”各地兵役机关和干部,每年征兵期间,都要以极大的精力去说服教育这部分青年。1979年,马鞍山市四新区有个青年,因受名额限制,未被批准服役,他思想不通,写了绝命书,准备自杀。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汪波德得知后,多次上门耐心教育开导,使他逐渐转变思想,表示要大干“四化”,为祖国作贡献。绩溪县板桥公社玉台大队一青年,1978年体检、政审都合格,也因名额少未能应征,公社干部许愿第二年让他服役。1979年征兵开始,按年龄规定,他超龄几天,大队未让他参加体检。青年及其家长误认为是大队、公社有意卡他,一家人思想不通。公社书记、武装部长反复登门解释无效。为此县征兵领导小组特派副组长专程赶来,做这位青年及其父母的思想工作,经过反复耐心教育、解释,才使他们改变看法,稳定了情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现实表现好的、出身于非劳动人民家庭的适龄青年被批准服役,获得社会广泛称赞。1978年冬季征兵,经兵役机关批准,全省有49名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青年应征入伍。1979年,合肥市郊区和长丰县,根据适龄青年本人的表现,批准11名地主、富农成份家庭出身的青年应征服役。被批准服役的青年及其家庭十分激动,纷纷相告亲朋好友说:“党的政策英明,我们有奔头了!”
三、父母送子参军
每年征兵期间,全省各地处处可见父母送子应征的动人情景。据颍上县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父母送子参军的有657人,占参军青年总数的42.2%。该县半岗区63岁的孙大娘,让儿子孙玉虎用独轮车把她推到乡政府,面求乡政府让孙玉虎参加志愿军。当孙玉虎被批准参军时,孙大娘亲手为儿子戴上大红花。1955年至1956年,颍上县累计征兵7746人,其中父母送子应征达5367人。同期,据霍邱县统计,累计征兵11719人,其中父母送子应征有6810人。潜山县利民乡民兵队长夏有发,在国民党统治时,为躲避抓壮了,装了8年跛子,解放后才伸直腰杆出了头。1956年征兵时,他说,“这个仇我怎能不报,今年儿子够年龄了,坚决送他参加解放军”。1958年征兵时,涡阳县孙店乡李大娘在报名会上为儿子报名时说:“娘在家乡大跃进,儿到前方保国门,生产卫国当模范,表表娘儿俩爱国心”。据芜湖、六安、安庆、阜阳4个地区1959年征兵时统计,父母送子报名应征的达18626起。太平县夏村公社乌石管理区吴双根、程美仙夫妇,不仅为儿子吴志成报了名,全家8口人还写了决心书,书上写道:“亲爱的党和毛主席,,吴志成今年适龄,我们全家都为他服役感到光荣,一切都为他准备好了,让他服役保卫国家、保卫家乡”。1965年冬,歙县南源口公社汪吉林的母样张锦芳,为汪吉林报名后,大天盼着批准服役的消息,当她接到儿子应征入伍通知书,心情非常激动,捧在手里端详很久,而后亲自力儿子缝了针线包,上绣“向王杰学习,杀敌立功”9个字,鼓励儿子在部队立功报国。贵池县一等功臣许和平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后,其父母对县人武部领导说:“和平在战场上为祖国而死,死得值得,国平(烈士之弟)到了应征的年龄,请你们把他送到前线,让他接过哥哥的枪,继承哥哥的遗志”。岳西县王灿、青阳县陈寿华、屯溪市汪再生等33位烈士的家长,纷纷向组织请求,再送子女参军,保卫祖国安全。怀远县适龄青年魏广平,在家从事副业生产,每月收入600多元。1983年征兵开始,其父母找到接兵部队,要求送儿子参军,说“日子过好了,决不能忘记国家”。
四、妻子送夫参军
据繁昌县自1955年至1965年的统计,10年中妻子送夫应征的有170多人,未婚妻送未婚夫的有752人,两项合占征兵数的26.38%。1957年,和县大高村刚结婚3天的新娘秦其英毅然支持丈夫应征服役,并伴送其夫到征集站报名。霍邱县在1955年至1965年的10年中,妻子送夫参军达978人,未婚妻送未婚夫的有340余人。该县彭塔乡汪店村陈晓鲁,与本村女青年刘德芝从小学到农业中学都是好同学、好朋友,并己订了婚约。1958年征兵时,陈欲报名应征,因陈母早年逝去,陈父年老无人侍奉,犹豫不定。刘德芝理解陈晓鲁保家卫国的心情,毅然推迟婚约,送陈晓鲁报名应征,并表示在家侍奉公公。陈晓鲁应征入伍后,刘德芝在家等待8年,直到:966年陈晓鲁转业后,他们才结为夫妻。1965年冬季征兵期间,歙县徽城公社古关大队青年唐观生体检合格,公社为照顾其新婚夫妇生产、生活,没有让其应征。唐观生夫妇知道后,一面向领导写决心书,一面分头求人说“情”。当唐观生被征服役时,其妻一直陪送丈夫到县城集中,回家后将补发的入伍通知书挂在正屋中堂。1965年,太平县女青年王柏花听了征兵宣传后,赶到未婚夫吴才发家,对吴说:“你去服兵役,我在家搞好生产,等你服役期满回来我们再结婚也不晚”,鼓励和支持吴才发应征,为此,吴王两家还写了申请书和保证书。
五、兄弟相争参军
颍上县杨湖区鲁口乡何台村何新德兄弟2人,1950年为参加志愿军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最后,兄弟俩商定以抽签决定,当何新德中签参军时,弟弟何树德一直送哥哥到部队,往返行程500余里。霍邱县周长林、周长富兄弟,争着报名参军,哥哥劝弟弟说:“你还年轻,留在家里好好念书。”弟弟劝哥哥说:“你结了婚,有负担,家里全靠你这唯一劳动力,你不能去。”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由乡长出面,说服了老大,让弟弟周长富参军才算了结。据芜湖、六安、安庆、阜阳地区1960年征兵时统计,兄弟相争报名应征的4460余人。1961年征兵时,歙县副县长李新民2个儿子都要求参军,李新民同意他俩都参加体格检查,结果2人都合格,兄弟俩争着都要服役,最后经其父母同意,兵役机关批准他俩同时应征。

上一篇:第五节 复员退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