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防空指挥

第二节 建国后防空指挥


一、防空预案
安徽省防空袭预案制定始于1962年,当时合肥、安庆、淮南等地先后制定了《反空袭斗争预案》。合肥市所定防空袭预案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合肥市人民防空委员会通告,包括主空袭警报信号、使用信号及使用规定,空袭期间的交通管制和灯火管制规定。第二,反空袭斗争预案的基本方案,包括情况判断、任务及措施。第三,各项保障计划,包括政治工作、治安警卫、人口疏散、通信、工程、救护医疗、交通运输及供电等保障计划。1965年,合肥、蚌埠、芜湖、淮南、铜陵、马鞍山、六安等市、县制定了防空预案。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人防办事机构,预案制定工作由各业务部门分别制定,交公安部门汇总。1983年,国家人防委员会第一次对全国人防重点城市制定防空袭预案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内容以及预案制定的方法步骤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搞好安徽省人防重点城市预案的制定工作,省人防办公室于1984年在蚌埠市进行了试点,摸索制定防空袭预案的经验,并于7月上旬召开了全省防空袭预案制定工作现场会。会后,省人民政府、省军区下发了皖政(84)80号文件,转发了省人防委员会蚌埠会议纪要。1985年,各人防重点城市都组成了预案制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市分管人防工作的副市长“挂帅”,军分区(人武部)、人防办公室等部门的领导人参加,并从军事、邮电、交通、城建、公安、卫生、物资、商业等部门抽调35—40人组成工作班子。办公室下设基本方案组、保障计划组和图表组。至1985年底止,全省10个市级预案制定工作全部完成。一类城市合肥,二类城市蚌埠、芜湖等3市的防空袭预案已经省人防委员会会议审定,全部上报南京军区人防委员会。
二、防空演习
安徽省防空演习从1962年起逐步开展。1962年7月20日,铜陵市举行了一次局部性防空演习。1969年10月21日,合肥市组织人口疏散演习和灯火交通管制演习。1970年,全省各市和专区所在地、县、镇普遍组织了防空演习。贵池县在1970年2月间组织防空演习4次。据统计,1971年,全省共组织大小不同规模的防空演习112次。
1972年12月28日,芜湖市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防空演习。演习首先发出空袭预报信号,各级指挥所进入战备状态,参加演习的分队迅速到达预定位置。当发出空袭警报信号时,全市灯火迅速关闭。停泊在长江、青弋江水面上的船只也同时熄灭灯火,芜湖铁路段所管理的芜湖市周围的信号标志灯也迅速关闭。随后进行了无灯火作业演练。解放军驻皖南空军派出飞机一架,在市区上空盘旋、俯冲,进行投掷炸弹、发放信号等飞行动作,设在市体育场、羊毛埂、安徽工农大学(今安徽师范大学)西操场,第四中学、小赭山、红光针织厂、四褐山等爆破点分别引爆,以示飞机投弹。市消防队接到命令后迅速奔赴火场扑灭火灾。市第二医院接到指挥部抢救命令后,8分钟赶到港务局码头,抢救了7名不同部位受伤人员。治安分队在大街小巷巡逻,对重点目标进行警卫。此外还进行了临战人员疏散。
1973年8月,蚌埠市组织了一次模拟实战演习。演习科目有:原子模拟爆炸、“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对空射击、消防、抢修、救护等,演习贴近实战。
1983年11月13日至15日,合肥市举行了为期3天的防空研究性演习。这次演习在南京军区具体帮助指导下,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军分区组织实施。参加演习人员共2894人,动用各种机动车辆113台,南京军区出动战略轰炸机21架次。演习分为临战准备、抗击敌空袭、消除空袭后果等3个阶段。演习内容有:战争初期城市防空袭的组织指挥、人口疏散、专业队的演练操作、通信警报网的组织实施、民兵高炮的对空警戒和射击等。演习结束时,在市体育场组织了3000人参加的阅兵式。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人防委员会副主任张明,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分别在阅兵式上讲话。南京军区范围内的3省1市分管人防工作的领导,各人防重点城市人防办公室负责人应邀参观演习。
三、人口疏散
1965年,省人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开展人防规划的意见。明确防空疏散、隐蔽的原则、方法和时机;做好早期人员疏散的计划,严格控制大、中城市人口发展;坚持非生产人员逐步向城外疏散的方针;留城人员应尽量利用地下室、下水道、涵洞、桥孔等就近进行疏散隐蔽。1971年,全省通过“上山下乡”,共疏散人口91万余人。其中8个人防重点城市疏散人员21万人。同时还抓了临战疏散工作。并结合支农、野营拉练、防空演习等形式,开展与疏散地域内的社、队挂钩,识门认路,了解疏散地区情况等活动。芜湖市于1972年12月28日18时进行了一次临战人口疏散演练。镜湖区7个街道、4个区属工厂,马塘区3个街道,新芜区5个街道和5个工厂,中心东区7个工厂,弋江地区4个工厂,市属17所中学及安徽工农大学(原皖南大学)的部分学生1万多人,携带背包、干粮,冒着寒风雨雪,按照预定的路线分别向宣城、繁昌、石等地疏散。为达到预期效果,规定向宣城方向疏散的人员要越过卜家店,往繁昌方向疏散的要越过港,往石方向疏散的要越过卡子口。全部疏散人员于当晚9点返回。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后,安徽省于1978年12月召开人防会议,对人口疏散计划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即拟定好早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3种人口疏散方案,订出各重点人防城市人口疏散比例。1979年,各市成立人口疏散领导小组,并结合本市的情况,制订人口疏散的组织指挥、疏散地域、疏散路线、疏散比例及疏散保障等具体办法和规定。合肥市、蚌埠市、芜湖市的人口疏散比例为本市总人数的50%,其他城市为40%。
四、防空专业队
全省防空专业队伍的组建,是按照平战结合,专业对口,便于领导,便于指挥的原则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火灭火,防疫灭菌,消毒,消除沾染,保障通信联络,抢救人员,抢运物资,维护社会治安等。组建工作始于1965年。省辖各市本着“以抢为主,抢防结合”的原则,以城市民兵为骨干,吸收有关人员参加。到1969年时,防空专业队人数达74470人,其中对空射击队28494人,配有高射机枪、重机枪、轻机枪共231挺。1970年,根据全国人防委员会关于要精干防空专业队伍的指示精神,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组建了对空射击、消防、医疗救护、抢险抢修、运输、治安等专业队158个连,1482个排,共计42572人。1973年,南京军区调拨给安徽高炮,分别装备在合肥、蚌埠、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南等城市。到1985年底统计,全省各类防空专业队伍人员总数为14805名。分编为9个营,73个连,173个排,366个班。防空专业队伍的训练分工:人防部门抓干部、骨干的训练;各业务单位抓分队训练,由人防部门给予配合和指导。训练的形式主要是结合本职业务工作,进行岗位练兵训练,同时结合一些突击性的抢救任务,进行实战训练,以提高防空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上一篇:第一节 民国期间防空指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