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始末
《安徽省志·军事志》编纂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和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于1982年11月开始进行的。安徽省军区党委和首长对编纂工作十分重视,决定由省军区司令部主管此项工作,从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抽调人员,成立军事志办公室,具体进行编纂工作。先后由副司令员程业棠、李平章、张进宝、何燕然分管此项工作。1989年2月,正式成立《安徽省志·军事志》编纂委员会。此后,随着部队精简整编,省军区领导和机关字部的变动,编委会先后进行过两次调整,办公室编纂人员也相应随之变动。第一届编委会为,主任:李元喜、石磊;委员:张进宝、傅翠和、王振镛、卢匡衡、薛瑞阳。第二届编委会为,主任:沈善文、石磊;委员:何燕然、刘正宗、陈培森、了炳生、张宏贵、罗永芳。1993年5月,因石磊、丁炳生工作变动,递补陈培森为主任,王聚生、胡道仁为委员。主修,第一届为张进宝、王振镛。第二届为丁炳生、徐传荣、方纯如。1993年5月,递补王聚生为主修。办公室由鲁世彬负责。主编由戴文林、鲁世彬、姜继永、孔昭平担任(以参加时间先后为序)。至1993年底,《安徽省志、军事志》全部编纂完成。全书分军事地理、重大战事、军事体制、驻军、治军、兵役、防空和民兵等8篇,前有概述,后有附录,条目1350条,126万字,图照片85幅。其概述由鲁世彬、姜继永撰写;军事地理、军事体制、民兵篇由鲁世彬撰写;重大战事、兵役篇由戴文林撰写;驻军、治军篇、附录由姜继永撰写;防空篇由孔昭平撰写。战事插图由金德洪、吴平等绘制;照片由罗会强、戚锦顺、汪伦、薛典祝、傅家才、李永骧等供稿。在个人撰稿基础上,由鲁世彬主持,经戴文林、鲁世彬、姜继永共同努力,反复修改,总纂成书。
完稿成书的126万字的《安徽省志·军事志》,是在20余倍资料,即2000多万字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筛选提炼编纂而成。全部文档资料,除利用省军区现有档案资料外,是编纂人员先后到军内外、省内外的档案馆、图书馆,从历史资料的海洋里,一点一滴查找搜集的。不仅如此,编纂人员怀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爬山涉水,深入山区、边区、革命老区、古战场、重大军事发生地,进行现场调查,访问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得到大量闻所未闻的珍贵口碑资料。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还核查考证了许多文字记载不准确的史料,为准确编纂《安徽省志·军事志》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纂《安徽省志·军事志》调查资料艰辛,谋局设篇也经历一个艰苦探索过程。1983年订出的篇目初稿和1984年的篇目修改稿,对推动编纂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资料的征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资料深入发掘,方志学研究的深化,对篇目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7年初,又对篇目作了一次较大修改。省地方志办公室参加了研究,前后讨论了一周。从志书坚持重在纪实的原则出发,以安徽的军事斗争史实为依据,去虚就实,从安徽省军事斗争的兴衰起伏的运动规律中,开出篇,列出目。按照方志体例和创新精神,将原设篇目改为现今成书的《安徽省志·军事志》篇目,突出反映了安徽地方武装斗争的特色,揭示出各种不同军队的性质和各统治集团的兴亡和人心背向,阐明了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和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使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要求在《安徽省志·军事志》中得以科学体现。
《安徽省志·军事志》记述时间,总的是按省志断限要求编写的。但各篇不尽相同,是按照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实际情况记载的。为了阐明安徽的军事地位和鉴于安徽历代志书没有对战事进行贯通古今的记述,故将重大战事篇、军事地理篇追述到西周;军事体制篇、驻军篇、治军篇、兵役篇等篇从清代建省开始记述;民兵篇、防空篇从民国开始记述。下限时间为1985年,因部分军事内容受保密条件所限,有些篇目下限时间不一,有的下限时间为1976年,有的下限时间为1979年。总之,既做到不泄露国家军事机密,又坚持志书的完整性,使两者尽量趋于统一。
在编纂《安徽省志·军事志》过程中,得到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各处、各军分区、县(市)人武部、以及省、地、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党史办公室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办公室工作的还有:马锦运、徐舒迟、黄立明、罗荣、陈洪、王保和、芮德昌、张庆有、叶连根、马梅花、周良、李勇、陈富根等。他们为编纂《安徽省志·军事志》付出了辛勤劳动。
在编写中,编纂人员虽辛勤笔耕,历经寒暑,数易其稿,未敢有丝毫懈怠。但由于《安徽省志·军事志》所涉及的历史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包括军事领域各个方面,加之我们缺乏经验,水平有限,资料收集也难尽全面,因而难免有疏漏、失当和不够准确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9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