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导言

导言

安徽在地理上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热、水、土都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生产。自古就有着两个地带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孕育了大豆、水稻的祖先种,先民赖以生存和繁衍。
安徽这块土地,经过先民的世代耕耘,淮北成为小麦杂粮产区,江南成了鱼米之乡,淮河两岸则是:“吃米有米,吃面有面”的地区,并且从淮北到江南都盛产各具特色的经济作物和名特优稀农产品。
安徽又是个多灾地区,历来水旱灾害频仍,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其苦。先民曾圈圩筑坝,抗御洪水灾害,修塘凿渠,并用多种提水工具抗旱排涝以保收成。但由于时代局限,不能大规模地改造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于50年代总结了安徽水旱灾害的规律,提出农业三项改革。“三改”中的第一改,就是提高午季收成比重,利用6月以前的气候比较平稳的季节,扩种一季小麦,做到避灾保丰收。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党和人民政府拿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发动群众治理淮河。并在长江沿岸和丘陵、山区大兴农田水利工程。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应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开发利用安徽农业环境,淮北地区发展了一年两熟制,江南地区扩种双季稻,并向淮河以南推广,实行了一年三熟制;原来只能在淮河以南种植的红花草和油菜也过了淮河安家落户。因此,解放以后虽然水旱灾害不断,但不少地区大灾之年也能保丰收。安徽省从1980年起,粮食自给有余,每年上调和支援外省粮食达25亿斤以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