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气候

第一节 光热资源

一、太阳热辐射
全省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太阳年辐射总量105~130千卡/平方厘米,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热量分布,地区差异较明显。淮北北部太阳辐射量最大;淮北南部和江淮丘陵北部太阳辐射量也较大;江淮丘陵南部和沿江平原地区,太阳辐射量居于中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太阳辐射量较少。这一分布状况,主要是受日照时数的长短、日照百分率、云雾、雨日、雨量等因素影响。见表1—1—1。
安徽省各大农区年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表

二、日照
全省年2200小时的日照等值线横穿江淮地区中部。线北日照丰富。阜阳、宿县地区北部(萧县、砀山)年日照时数可达2400小时以上。对小麦和棉花等作物生产极为有利;线南日照较少,多在2000~2200小时以下,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年日照在2000小时以下,对粮油作物的生长有所影响。但对林茶生产比较相宜。见表1—1—1。
三、气温与地温
〔平均气温〕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淮北和大别山区气温较低,在15℃以下,砀山仅14℃,是全省年平均气温最低点;沿江和皖南山区南部气温较高,在16℃以上;宿松、望江可达16.6℃以上,是全省年平均气温的最高点。见表1—1—2。
〔积温〕
安徽全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活动积温在5100~6100℃之间;日平均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为4600~5300℃。有北少南多、山区少平原丘陵多的特点。淮北积温少,耕作上实行以旱粮为主的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制;沿江积温多,是安徽水稻集中产区,可一年二熟、三熟或二年五熟。详见表1—1—2。
安徽省各大农区年平均气温和积温表

〔温差〕
全省气温的年变化,都是1月最低、7月最高。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南北温差5℃左右。淮北南部和沿淮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上,沿江西北部和皖南南部1月份平均气温达3.7~4.0℃。7月份是全省平均气温最高月,一般在27~29℃。南北温差小,砀山为27.8℃,屯溪为24.1℃。
〔季候温标〕
春季开始日期(候平均气温超过10℃),在安徽南部及沿江为3月16日;江淮丘陵地区与大别山区为3月26日;在淮北为4月1日。夏季开始日期(候平均气温在22℃以上),南北基本一致,都在5月21~26日之间,只大别山区迟至6月1日。入秋开始日期(候平均气温低于22℃),淮北、大别山区为9月11~16日,沿江江南为9月26日,江淮之间9月16~21日。入冬开始日期(候平均气温低于10℃)淮北为11月11日,江淮之间为11月16~21日,沿江江南为11月21日,大别山区为11月16日。
极端最低气温分布规律不明显,淮北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下,固镇县曾达-24.3℃(1969年2月6日),江淮之间北部均在-16℃~-20℃左右(滁县、合肥除外);沿江江南和大别山区的岳西、潜山等县均在-12℃~-16℃之间,只有皖南的少数县市(铜陵、休宁、屯溪)在-12℃以上。
〔无霜期〕
全省平均初霜期出现在10月下旬。淮北大部和大别山腹地初霜期在10月下旬;沿江与皖南大部地区可迟到11月中旬。最早初霜期与平均初霜期相差20天左右。1968年淮北砀山最早初霜出现在9月29日,比其平均初霜期10月23日早24天;1955年皖南屯溪最早初霜出现在10月24日,比其平均初霜期11月19日早26天。全省平均终霜期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有南早北迟、平原早山地迟的特点。沿江一般3月中旬结束,宿松、望江可提早到3月上旬末终霜。淮北大部和大别山腹地迟至4月上旬结束,最晚终霜期比平均终霜期推迟13~25天。终霜期的年际变化很大,终霜期愈迟,往往作物受害愈重。
安徽省无霜期天数(平均初霜期至平均终霜期),一般在200~250天左右,南多北少,其长短与热量的多寡,极为一致。淮北平原区无霜期200~215天;淮河以南无霜期多在220~230天,其中沿江西部宿松、望江等县可达250天,是无霜期最长的地区,也是全省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地温〕
地温分布与气温分布颇为一致。夏季地温高,春、秋较低,冬季最低。全省自北向南逐渐上升。地表温度变化较大,向下变率渐小。详见表1—1—3、1—1—4。
安徽省南北中不同地区四季地表温度比较表

安徽省南北中不同地区四季地表下温度比较表

下一篇:第二节 降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