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种子和土壤肥料以及植物保护工作,安徽省历史上完全是群众自发地进行。农民为了获得农业收成,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选种、积肥、改良土壤和向病虫害作斗争。直至清末民初,上述工作才由政府着手来抓,但也限于局部的,单一的,零星地进行,有些工作一直停滞不前,至解放前夕仍处于萌芽状态。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将种子、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提高到农业基础建设的地位来抓。截至1987年止,全省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农作物种子普查和两次土壤普查;主要农作物种子实行了4次更新和更换;不断开展群众性的治虫、选种、改土和积造肥料运动,基本上控制了蝗虫和主要病虫灾害,改变了淮北地区人无厕所猪无圈的陋习,形成了常年积肥的新风尚;全省建立起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病虫预测预报和植物检疫系统,以及种子、土壤肥料和植保业务的管理机构和种子公司、植保公司等经济实体,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