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铺递
铺递是连接驿站、传递公文、函件的机构,不收邮资。据嘉靖《天长县志》载:明嘉靖年间全县有铺递7个,总铺在县衙之南。其分布:东路有芦龙铺、秦栏铺,通江都县大仪铺(今属仪征);北路有石梁铺、张公铺、平源铺(今属盱眙),入盱眙县异井铺;南路有瓜篓铺(今属六合),通六合;西路有汊涧铺,通来安。各路共110公里,其中平源铺为飞地,其地在盱眙,管辖权则在本县,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革归盱眙。
清代末期,战乱不断。为便于传递公文情报,铺递发展到11处,每处有铺司一名,负责一铺业务,铺兵则因处地冲要情况,设1至3名不等。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撤出县城,清政府根据形势动乱等情况,改铺递为步拨,接递滁阳驿公文,继续开展邮传业务。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于同治八年(1869)八月一日按原处恢复铺递。据同治《天长县纂辑志稿》载,县总铺设在县衙前,其余铺递分别为:东路有芦龙铺、仁和集铺、秦栏铺,接甘泉县大仪铺(今属仪征);南路有十三里湾铺、瓜篓铺(今属六合),入六合县;北路有石婆冲铺、石梁铺、张公铺、李公店铺,通盱眙县界;北路有汊涧铺,接递盱眙县旧铺。全县连总铺共11处,计有铺司11名铺兵36名。清末兴办邮政,铺递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