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使用排灌机械始于民国9年(1920年)。民国15年以后,在皖南、皖北日渐风行。到民国18年,芜湖、巢湖两地部分农村已拥有排灌动力机械近400台、4000~5000马力。这年安徽省建设厅农业技术推广处在东流、桐城两县各设立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所,推广使用各种新式农机具,其中车(抽)水机在孔桥试用成果显著。民国23年,南京金陵大学和宿县基督教会在宿县南关开办“宿县南关农业试验站”,从美国引进一些农业机械,其中有1台8马力柴油机和1台8寸离心水泵,用作农田排灌。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办事处,先后调拨给安徽分署柴油和汽油抽水机30多台,主要用于开发黄泛区和芜湖、巢湖沿江一带的农业生产。在此期间,安徽所用的排灌机械,主要是英、美等国和上海、无锡、潍坊等地生产的。动力机以3~20马力的柴油机、汽油机为主,配套水泵为离心式水泵,有6寸、8寸、10寸、12寸等几种。到1949年建国前夕,据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安徽仅有农用水泵2台,配套动力2台,共32马力。
建国后,1950年安徽省有排灌机械19台、232马力,这些机械主要是解放时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也有从官僚地主手中没收来的。经修复后,交由皖南人民行政署农林处农业工程队管理使用。从1951年起,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排灌泵站。最早的机械排灌泵站是该年兴建的“芜湖县易太圩机械排涝泵站”,装机6台、240马力。1954~1955年在合肥市方桥兴建“合肥方桥电灌泵站”,装机6台、304.6马力,与此同时,又在曹老集和十二门塘等地建起了以锅陀机、柴油机为主的机械排灌泵站。到1957年底,全省共拥有排灌动力1431台、3.64万马力。其中,中型排灌泵站64处,装机421台、2.05多万马力,有效排灌面积为114.09万亩,当年完成排灌面积57.11万亩。
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三年实现淮北河网化、全省水利化”的口号。后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没有能够实现。但排灌机械还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1962年底,全省排灌机械动力达1.09万台、48.65万马力。其中,机电排灌泵站828处,装机2966台、2.77万马力,有效排灌面积576.89万亩,当年实际完成排灌面积140.64万亩。1962年排灌总动力比1957年增加12倍多,有效排灌面积增加4.06倍,实际排灌面积增加3.7倍。
从1963年起,在农田排灌机械建设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主方针(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大大调动了社队集资办农田排灌机械的积极性。从1963~1980年的18年间,全省广大社队利用集体积累的资金和部分国家支农贷款,因地制宜兴建了数以万计的小型农田排灌泵站、机电井和喷灌机械设备。同时,省里还集中投资兴建了一批国有国营的中型机电排灌泵站和一些大型的综合水利工程。到1980年底,全省排灌机械总拥有量发展到37.71多万台、495.75万马力,有效排灌面积达2833.9万亩,当年实际完成排灌面积2537.93万亩。
在此期间,社有社营、队有队营的小型固定式和移动式机电排灌泵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省里从1963~1965年在无为、和县、巢县、当涂、芜湖、凤台、怀远、五河等沿江、沿淮产粮县、市,投资兴建了一批中型机电排灌泵站。1969年以后,又动工兴建了6个大型电灌泵站: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的乌江口抽水泵站,驷马山滁河一级泵站、二级泵站、三级泵站(总装机11台、3.35万马力,即2.46万千瓦)和茨淮新河的上桥及阚町2座电灌泵站,装机10台、2.28万马力(1.6万千瓦)。到1980年,全省拥有固定机电泵站1.04万处,装机2.17万台、160.83万马力。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小型移动式泵站,有效排灌面积达2356.29万亩。
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十年九旱,地表水甚少,调运外水灌溉困难很大,但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开采容易。从1966年起,砀山、萧县、濉溪、涡阳、亳县等县的一些社队,先后从外省引进大锅锥打井,提水浇灌农田,获得较好的收成。1969年以后,安徽开始在阜阳、宿县两个专区和淮北、蚌埠、淮南等22个县市,有计划的组织打机电井抽水灌溉农田。并在1969~1980年期间,先后掀起3次打井高潮。到1980年,淮北22个县市共打机电井14.36万眼,其中机泵配套可供使用的有11.45多万眼,安装柴油机9.12多万台、126.47万马力,电动机2.11多万台、17.43万马力。有效灌溉面积462万亩。机电井建设资金来源,采取国家辅助,银行贷款和社队自筹各占三分之一的办法解决。
安徽喷灌机械的发展是从1974年开始的。1978年,安徽省将喷灌机械列入重点推广计划,并下达了专项辅助经费。从此,喷灌机械得到了较快发展。到1980年底,喷灌机械发展累计拨款780万元,共修建固定式喷灌系统164处,购置移动式小型喷灌机组6400台套,有效喷灌面积15.61万亩。
1981年安徽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田地分户经营。由于地块划小,作物种植茬口不一,致使统一灌溉遇到了极大困难。加之,从1981年起国家给安徽的水利投资大幅度下降,1982年只给80.19万元,比1980年的2210.31万元下降了96.38%。许多排灌机械和排灌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或更新而老化、损坏。1981年以后,安徽排灌机械动力连年下降(喷灌机械呈上升发展趋势),到1985年底,全省排灌机械动力拥有量为28.95多万台、346.39万马力,比1980年下降30.11%,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是小型移动排灌机械和井灌机械,尤以井灌机械下降最多。到1985年,机井设备配套完好的只有3.19多万眼,装机2.95多万台、31.16万马力,比1980年分别下降76.7%、83.4%和75.2%。
从1986年起,安徽省、地(市)、县各级政府狠抓了排灌机械的恢复发展工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专门召开淮北地区22个县(市)有关负责人会议,研究制定了恢复和发展井灌机械的措施。经过1986~1987年两年的努力,全省排灌机械出现了回升趋势,到1987年底,排灌机械动力拥有量达到32.39万台、259.82万千瓦(353.25万马力),其中,柴油机8.63多万台、95.57万千瓦(129.94万马力),电动机23.72多万台、164.13万千瓦(223.15万马力),水泵32.59万台,喷灌机械1.69万台套。总共有效排灌面积达2564万多亩,当年完成排灌面积1990.62万亩。
安徽省机电泵站、机电井和喷灌机械情况,见表5—3—1、5—3—2、5—3—3。
安徽省机电排灌泵站情况表

安徽淮北机电井统计表

安徽省喷灌机械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