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其它机械

第一节 加工机械

一、磨粉机
安徽使用磨粉(面)机。据《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记载: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时由华商在芜湖投资10万元(银元),兴办益兴面粉公司,日产面粉1800包(每包49磅)。民国10年(1921年)前后,由华商在蚌埠投资兴办宝兴、信丰两家面粉公司,日产面粉分别为7000包和2800包。这几家面粉公司生产的面粉,主要供大城市居民食用,小城镇及农村仍以传统的旧式人畜力石磨做为谷物磨粉的主要工具。建国后,50年代安徽省城市有少量磨面机械,广大农村仍然使用石磨磨粉,直到1960年以后,安徽才开始生产小型磨粉机,并逐步由城镇推向农村。磨粉机的主要机型有M F 130型、M F 350—1型辊式磨粉机,321型、M F—250型和M F—260型钢磨式磨粉机,FM Z—276型锥式磨粉机及6FTS—19型、6FTJ—1型、6FTS—10型、FLP—3型面粉成套加工设备等四类。前三类适于农机专业户和村办面粉加工网点使用,后一类适于乡镇粮食部门加工面粉使用。6FTS—19型面粉成套加工设备,由五河县机械厂生产,1981年通过省级鉴定,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这套机组由5台M T 130型辊式面粉机为主体,配以16台辅助设备而成,电机总功率为48.8千瓦,日产标准粉1319吨,吨粉耗电33.68度。该机组畅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用户达4000多家。1982年安徽省面粉机发展到饱和状态,全省磨粉机保有量达8.67万台,以后一直处于下降和徘徊不前的状态。到1987年,全省有磨粉机7.68万台(不包括县、市以上大中型面粉厂的面粉加工设备),比1982年下降11.45%。
二、碾米机
安徽使用碾米机据《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记载:始于民国2年(1913年),芜湖有砻坊50家,共有碾米机106台,年碾米200万担(每担100市斤)。建国后,1950年芜湖、蚌埠等地有兴发祥铁工厂等20多家私营铁工厂,按照“糙出白”碾米工艺(即先砻稻去壳成糙米,再碾成白米),先后配套生产砂砻和碾米机200多台套,主要供城市食米加工之用,1957年逐渐推广到乡村。60年代后期,金寨、南陵、绩溪等县农机厂根据“稻出白”新的碾米工艺(即直接将稻谷碾成白米),先后引进仿制了浙农2、浙农3两种型号的碾米机,并大量向乡村推广普及。1980年以后,岳西缸套厂、固镇农机一厂、五河农机厂先后研制成6N—5型家用碾米机和6NF—9型两分离碾米机,NF 400—1型四分离碾米机、6NF—450型全分离碾米机及NM JZ—13型碾米加工机组等一些新型碾米机。岳西缸套厂生产折NF 400—1型四分离碾米机可一次完成糠、细糠、整米和碎米、谷嘴等分离工序。该机配12马力柴油机或7.5千瓦电动机,每小时产量为400~500公斤,出米率为70%左右,出米精度符合标Ⅱ标准。该机不仅受到省内广大用户的好评,还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到1981年,全省碾米机保有量发展到6.3万台(不包括粮食部门使用的大型碾米机)。在此之后,由于农村生产体制的变化,碾米机的保有量有所下降,直到1987年又有回升,到当年底,全省碾米机保有量增加到6.46万台,基本上实现了全省稻谷加工机械化。
三、榨油机
1960年,安徽省开始生产和推广小型立式柱型手动榨油机。生产的工厂有临泉县粮食机械厂和定远、肥东两县农机厂。70年代,安徽省生产推广机动榨油机,主要型号有95型榨油机、62—1型榨油机、71—50型榨油机。生产的厂家分别为庐江县、灵璧县、天长县农机一厂及太和县五金厂。80年代,安徽省小型成套榨油设备有了长足的发展。由固镇县农机厂研制的6YTF—5型小型成套榨油设备,1982年通过省级鉴定。后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6YTP—5M型棉籽榨油机和6YTF—5Z综合型榨油机。上述3种成套榨油设备主机为ZX 10型螺旋榨油机,配套电机分别为24.6~31.9千瓦,吨油料耗电约30度、耗煤80公斤,产量24小时为4~5吨,干饼残油率为6%~8%,是乡镇小型榨油厂的理想加工设备,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还出口秘鲁6台套。到1987年,全省拥有各种型号榨油机(包括手动、机动和小型成套榨油设备)1.94多万台(套),实现了食油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四、轧花机
民国32年(1943年)安徽省立煌小型机械厂和临泉益华铁工厂开始生产推广人畜力轧花机、弹花机,主要供城镇使用。建国后,1951~1952年,萧县铁工厂、宿县铁工厂和阜阳专区中心机械厂先后生产推广500多台人畜力轧花机、弹花机。后来生产的厂家和数量逐渐增多。60年代,安徽使用的棉花加工工具,基本上仍以半机械化的人畜力轧花机、弹花机为主。1966年以后,潜山县农机一厂开始生产锯齿轧花机,主要型号有JYB—20A型锯齿轧花剥线两用机。该机有锯齿20片,配套电机动力为4~4.5千瓦,生产率每小时为70~80公斤。70年代,用发动机、电动机作动力的轧花机、弹花机逐年增多。到70年代末,全省棉花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81年,全省拥有各种轧花机、弹花机2.46多万台(部)。随着省内国营轧花机厂生产的40~80片锯齿型轧花机的增多、棉花加工效率的提高和国家与棉农签订收购合同工作的逐步完善,棉花集中加工趋势增加。于是从1982年起,小型轧花机、弹花机的保有量逐年下降。到1987年,全省各种轧花机、弹花机仅有1.47多万台(部),比1981年下降40.55%。
五、饲料机
1959年,安徽省农机研究所,开始研制生产饲料粉碎机,当年生产推广171台。1960~1962年3年困难时期,饲料粉碎机的生产推广工作被迫暂停。1963年以后,宿县专区机械厂和亳县、庐江县农机厂,陆续恢复饲料粉碎机的生产和扩大推广。到1966年,全省共生产和推广饲料粉碎机3460多台,后因质量问题,生产和推广工作中断。
进入70年代,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号召,在全省掀起了生产和推广使用饲料粉碎机的新高潮。1971~1973年,全省生产推广红旗—300型饲料粉碎机,生产工厂最多时达到44个,3年累计生产近3万台。后因设计制造质量未过关,推广到用户手里的仅有二三千台。
1974~1975年,安徽省机械工业局组织省农机研究所和有关工厂,对锤片式粉碎机进行选型、定型,先后选出SF—30A型、9FQ—50型和9FQ—40型几种锤片式粉碎机,为安徽省定型推广产品。1976年,全省有40多家工厂生产饲料粉碎机。这年共生产上述4种型号饲料粉碎机1.52万台。到1979年,全省饲料粉碎机达到2.68万台。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及9ST—1型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和9ST—300型、9ST—500型、9ST—2型饲料加工机组的投产,小型单一的锤片式饲料粉碎机逐年减少。到1987年,全省各种饲料粉碎机保有量为1.64万台(套、组),比1979年减少1.04多万台。但饲料加工能力,却较1979年有大幅度的提高。
六、淀粉机
60年代和70年代初,开始用锤片式饲料粉碎机将鲜山芋粉碎,再加水搅拌稀释,过滤除渣后,经过沉淀制成淀粉。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专门的薯类淀粉加工机械,但多为单一的粉碎作业,稀释、搅拌、粉渣分离等项工作仍需人工完成。1983年,安徽省农机研究所和皖南农学院联合研究设计成6YS—185型移动式薯类制粉设备。该制粉设备机组由粉碎、搅拌、分离机构和提水装置等组成,能连续完成鲜薯粉碎、喷水搅拌、粉渣分离、排渣出桨等主要制粉工序。该机组生产率每小时为500~600公斤,出粉率为16%~20%,比手工制粉每100公斤鲜薯多产粉2公斤,受到广大乡镇小型淀粉加工厂和流动淀粉加工专业户的喜爱。到1987年,全省拥有各种淀粉加工机械2.87多万台(套)。
七、制茶机
民国5年(1916年)春,祁门茶业改良场首先研制和使用小型茶叶揉捻机和喷雾发酵室等制茶机械(设备),开创了全国使用机械制茶的历史。后因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困难等原因,制茶机械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民国25年,这个茶场在平里分场建立茶叶机械制茶初制厂,从台湾引进大成式小型揉茶机、手拉百叶式烘干机各1台。民国26年,又从德国购进克虏伯式大型揉茶机、解块分筛机、手推(拉)烘干机各1台,初步实现了改脚踏(揉)为机械揉,改竹笼烘焙为机械烘焙。
建国后,安徽省茶叶机械发展较快。1951年蚌埠铁工厂开始生产茶叶加工机械,当年生产29台。到1957年,安徽省茶区共拥有各种手摇杀青机、简易揉捻机、简易烘干机4000多台。1958年,在全省群众性的工具改革高潮中,安徽省成立了第一个茶叶机械厂——
屯溪茶机厂,到1959年全省共有4家工厂生产茶叶机械。其中1家专业茶机厂(屯溪茶机厂)、3家兼业厂(东至机械厂和太平、霍山机械厂)生产的茶机种类仍以手摇杀青机、简易揉捻机、简易烘干机为主。1964年,安徽省农机一厂开发了R 60—1型单桶揉捻机,生产推广300多台,成为当时的主要机型。1966~1970年间,皖南、皖西两大茶叶产区的祁门、休宁、绩溪、金寨、霍山、石埭、东至等县农机厂,都积极参于茶叶机械的生产、改良工作。茶叶机械的品种亦由手摇、脚踏、铁木结构,转向动力驱动,金属制件。产品品种有锅式杀青机、炒坯炒干机、揉捻机、滚筒式烘干机、手拉百叶式烘干机、解块机等品种。1972年,省农机研究所与国营十字铺茶场,联合研制成全国第一台(套)绿茶初制连续化成套设备,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他们又联合研制成6CRL—S 45型连续揉捻机和6CL—110型炒青绿茶初制连续化成套设备。1980年以后,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安徽省又开发推广了56型、65型、70型滚筒式杀青机、振动式烘干机、转盘式烘干机、以及滚切机、拣梗机、茶叶选别机、车色机、圆筛机等一批初、精制茶叶机械。到1987年,全省拥有各种茶叶加工机械4.01万台(套),是1980年的2.75倍和1957年的10倍。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发展情况见表5—4—1。
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表

下一篇:第二节 植保机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