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医用药物
一、供应
本县明代即设有惠民药局,除经营中药材、按方抓药外,还将常见病的用药依方配制常用成药。清代乾隆年间创设的药店有龙冈的姚万春、谢博济等。光绪年间创设的药店有县城的李广源、松柏堂、天生堂、庆余堂、刘人和,仁和的张恒源、朱鸿源,秦栏的王怡源、同寿堂,小河口的天生堂,王桥的嵩山堂,金集的仁和堂、天生堂,官桥的益寿堂,谕兴的恒源药号,汊涧的义泰生、华海堂,铜城的保和堂、增龄堂、乐寿堂,龙冈的广生堂、浦存仁、利国堂等。民国时期,一些中药店开始兼营西药,30年代前后,出现专营西药的药店,如崇五福、崇新生、唐利民、李广源、保和堂等西药店。
建国前各家药店的药材药品一般由扬州、镇江、南京等地购进,其中西药主要品种有:奎宁片、阿托品、阿司匹林、止痛片等,销售价格由店家自订。西药价格昂贵,30年代初注射一针治疗梅毒的进口“606”针剂,需6块银元。抗日战争时期,一针盘尼西林的价格折合1担稻,一粒消治龙折合1公斤稻。这时期,新四军的药品药械,大都通过地下运输线由沦陷区运入。
1955年,全县私营药店相继组织合作经营或公私合营。1957年6月1日中国药材公司炳辉县支公司成立后,医药业走上计划经营的轨道,1960年以后,中西药批发网点逐渐遍及全县城乡。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供应品种不断增多,1957年,供应的中药材品种有350余种,中成药150种,西药(包括器械)450种。至1983年,中药材达530种,西药(包括器械)达700余种,中成药250余种。1960年全县中西药销售额为25.2万元。1985年为336.3万元。
二、中药材培植和加工
据1985年中药材调查,本县中药材资源共有266种,其中,145种为全国普查方案中提出的重点普查品种,147种为全省普查方案提出的重点普查品种。266种中药资源分属115个科,其中植物94科、245种,动物类21科、21种。
本县中药材资源在500公斤以上的有66种,其中蕴藏量较大的品种有:芡实、藕节、苦参、地榆、大蓟、小蓟、地骨皮、马鞭草、益母草、车前草、仙鹤草、桑叶等。
建国前,本县无人工栽培植物类中药材及养殖药用动物。1958年,县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培植场,引进种苗、种籽30多种,种植红花、菊花、牛子、苏子、白芍、生地、决明子、桔梗、沙参、丹参、白术等20余亩。1975年至1979年,一些大队也相继栽培中药材,据统计当时全县农村共种植约1300多亩。近年来,全县农村还出现20多户个体药材生产户。
天长私营药店向来讲究中药材的加工和炮制,铜城乐寿堂药工徐藏湘为切药能手,一粒槟榔能切108刀,其片薄如纸。县城一些老牌店号炮制工艺较高,炮制方法一般有炒、炙、煨、煅、淬等,仅炒法,就有清炒、盐炒、酒炒、醋炒、米炒、麸炒、胶炒、砂炒等近10种,还有炒焦、炒炭、微黄等不同要求。1960年,县药材公司建立药材加工厂,加工的切片有“天麻蝴蝶片、黄芪如柳叶、槟榔不见边,附片飞上天”之美誉。1970年后,切片的手工制作逐渐改为机械制作。
私营药店还有制作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历史,建国后县药材加工厂、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均生产中成药,主要品种有:香砂六君丸、防风通肾丸、补中益气丸、藿香正气丸、十香丸、暖脐膏、六曲、半夏曲等。
三、西药制剂
县人民医院1957年开始生产小型制剂。1970年生产无菌制剂,目前可生产大型输液、注射用水,部分针剂和止咳糖浆等西药制剂60余种,大输液等通过药物鉴定,已达国家规定标准。
铜城、大通、汊涧、金集、仁和5个区卫生院及张铺乡卫生院,先后在1967年至1973年之间设制剂室,一般能制作5%、10%葡萄糖注射液及止咳糖浆、复合维生素B、甘草合剂等,供院内使用。1980年全县整顿制剂室,各区、乡制剂室停止生产。
四、药政管理
建国以后,对麻醉药品的使用实行严格管理。1963年,县卫生科决定,原全县10个麻醉品使用单位紧缩为县人民医院1个,并规定使用麻醉药品须由负责医师一人签字。1965年,对麻醉药品使用开始放宽。
1980年,县卫生局对全县制药厂、制剂室进行整顿、验收,封闭了1个制药厂,对不具备条件的制剂室也责令停产。
1985年8月全县医药系统查出伪劣药品16种,价值9000余元,8月15日在县人民大会堂前当众销毁。9月,县卫生局、工商局、药材公司组成检查组,对各医疗单位、药材公司药品零售门市部等32家进行检查,共查出霉变、虫蛀、伪劣中药材185种,价值4000余元,查出国家已宣布淘汰和变质、过期的西药品25种,价值700余元,均责成各单位主动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