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十八章 风俗宗教

第二节 宗教

一、佛教
佛教传入天长始于南朝,盛于明代。据旧志记载,县内最早的佛寺为南梁普通二年(521)番僧达摩在县城东门兴建的真胜寺。其后,唐、宋、元各朝,屡有修建,明万历年间,大小寺庙遍及城乡。清嘉庆年间,全县共有寺庙278处。清咸丰八、九两年大部分毁于兵燹。其后虽经重修、新建,但规模逊前。
明清两朝,县设“僧会司”掌管僧侣事务。民国初年,成立僧会,宝林寺主持普渡(法号古航)任会长,创办僧立学堂(后改名缘觉小学)。民国16年(1927)成立天长佛教会,普渡为会长。民国23年,全县计有寺庙126所,其中僧寺67所,尼庵59所,寺庙人口376人。全县佛教信徒29444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佛教会停止活动。民国36年1月,成立“佛教整理委员会安徽省分会天长支会”,毗尼寺监院宗镜任理事长。当时全县有庵观寺庙126处,男僧201人,女尼175人。佛教支会恢复缘觉小学,并组织僧侣进行护庙、护产斗争,以抵制县保安队强行拆庙筑碉堡和县地方财务整理委员会强占庙产的行径。
天长的佛教活动因受时局影响,时盛时衰。太平年景,信佛者甚众,各大寺庙朝暮课诵,由高僧主坛讲经说法,传播佛教经典。中小寺庙,只从事“做斋礼七”、“放焰口”等民间佛事和迷信活动。一些高僧苦心募化,兴修寺庙,修桥铺路,创办学校,行医施舍。
每逢香期,民间妇女多到附近寺庙烧香还愿,还有去名山古刹敬香朝觐的。有些士绅富室常出资或集资兴修庙宇,装点金身,筹办庙会,乐于为佛门尽力。一些年老虔诚的男女信徒则在家坚持早晚课诵,奉行“五戒”和“吃斋”(吃素),注意自身修养。据1952年7月粗略统计,全县有寺庙118处,僧尼175人。其中僧129人,尼46人。这些寺庙多为机关、学校及农民占用或被改建。僧尼则多数还俗,少数住庙的老年僧尼,政府给予生活照顾,医治疾病。1963年,全县有僧尼36人。除农村有少数和尚给人家做佛事外,宗教活动渐止。1978年以后,落实宗教政策,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为2人纠正冤假错案,清还庙产,落实9人的城镇户口,有1人担任县政协常委,宗教活动逐步恢复。
本县主要佛教寺庙有:
真胜寺又名前寺,在县城东门大街,梁武帝普通二年(521)番僧达摩建,为县境最早的寺庙。寺前有井,井内结澄碧琉璃,故名“琉璃井”,为天长名胜古迹之一。寺毁于元末战乱。明洪武二十年(1387)僧善明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县知事邵时敏改为“琉璃寺”,旋复旧名。万历后屡有修建,清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燹,仅存山门穿殿。建国后,改建为“天长电影院”,现仅存琉璃井。毗尼寺位于县东门外浔河桥东,明代僧满空、邑庠生崇成已建。有山门、罗汉堂、大佛殿、观音殿、东西寮房、方丈室等殿堂60余间。山门有弥勒佛、韦驮、四大金刚像。罗汉堂塑18尊罗汉。大佛殿中为释迦牟尼、迦叶、阿难侍者像。观音殿有观士音像。该寺极盛时期,鸣钟列食者千余人。清咸丰八年(1858)毁于大火。清同治六年(1867)主持僧募建罗汉堂5间,草盖大佛殿5间,山门建道士冠门楼,江苏六合县书法家侯度(别号“断指生”)为该寺题额“毗尼禅林”。
光绪年间,主持僧宏法,续修寮房10余间。民国36年为天长佛教支会会址。建国后,改为东方红木器厂。寺内有400多年的古银杏1株,今存厂内。
宝林寺在王桥河北(今芦龙乡境内),为明代僧嵩桥建,风景清幽,为天长古刹之冠。该寺主体建筑,分3个庭院、9殿、1楼、1阁,共有99间半(后门是半间)房屋。清咸丰兵燹后,只存60余间。1954年改为粮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
大觉寺在汊涧镇。原名西阳林,后改西阳寺。唐开元年间主持僧飞来仿杭州寺院规模,募建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改建藏经楼,历10年而成,并改西阳寺为大觉寺。清咸丰九年寺毁。光绪年间,有南京栖霞山僧了然,云游至天长,卓锡大觉寺,修建藏经楼及客堂40余间。每逢斋期,设坛讲法,远道来朝、皈依者甚众,香火极盛。民国29年9月,大觉寺毁于日军炮火。
真武庙在县北乡龙冈镇街北。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镇人在原关帝庙旧址重建。有东西两院,东院前后两殿,东侧小楼;西院南北相对建瓦平房各6间。东前殿为山门,后殿塑真武大帝像,殿中雕塑二龙,相对戏珠,夭矫如真龙。清末改为崇实学堂,后改龙冈小学。民国30年5月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来龙冈办学,真武庙为校址之一。建国后,仍为龙冈小学所在地。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房屋倒坍。1981年,军队离休干部姚卿才等10位老人集资劝募,在龙冈乡政府帮助下对真武庙进行整修,作为革命遗址。
护国寺原名天后宫、护国庵,在城内西门,建于清同治年间,香火颇盛。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护国寺为省级重点开放庙宇。统战部门正筹备重建。并择定县城南郊望城冈(毗邻烈士陵园)为寺址,仿苏州、扬州寺院格局建造。
二、道教
道教在天长兴于何时无考。县内的宫观道院亦不多。据旧志记载,天长最早的道观为毁于元末的“至道观”。明代天长城内先后建成城隍庙、炎帝宫、玉皇阁、都天庙等。万历年间知县冯维岳在西门外建元妙观,并设“道会司”于观内。
民国以后,住在道院诵经修行的“全真教”道士很少。多数为“正乙教”在家道士,他们与普通百姓一样,道装、俗装随便,有家室。从事民间斋蘸、画符笼,或兼做“堪舆”(阴阳先生)。民国23年全县有道教信徒188人。

建国初,全县有道院10所,大部分倾圮,原有少数住院道士陆续死去,农村尚有少数职业性的“在家道士”从事斋蘸。
本县道观以位于县城北门的城隍庙规模较大,明洪武四年(1371)由县丞严植建,此后多次修建。清康熙年间重修有大殿、拜殿、穿堂、后楼等。民国时期,前楼5间,正面是大门,背面是戏台,天井可容数千人。戏台东西两旁各12间,设阴曹24司、鬼役塑像,戏台对面是拜殿,为县官设坛祈雨之所。再后是大殿,中塑大型“老岱”像,两旁6将高达6米多。拜殿和大殿中悬满赏善罚恶内容的联匾,多系名家手笔。大殿东侧是娘娘殿,西侧为雷祖殿,西角有小楼,名“刖妖楼”。最后是后楼,即城隍寝宫。建国前城隍庙为县城著名的游览场所。建国后,县公安局入驻,今前楼和戏台犹在,余均拆除改建。
三、伊斯兰教
清道光、光绪年间,江苏回民一千多户先后迁入天长界牌、秦栏、十八集、汊涧等地定居务农,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民国23年,本县有伊斯兰教信徒4957人。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在食油和副食品供应上优先照顾回民。1978年以后,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对回民的三大节——开斋节(尔代节)、左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给予放假并做好节日供应。阿訇中参加县政协常委1人,当选县人大代表2人,由于回民散居农村,宗教仪式一般是各户在家进行。1985年落成的天长镇清真寺已开始做“会礼”仪式。
四、基督教
清光绪三十年(1904),基督教扬州总堂美籍传教士华尔士,在秦栏租平房1幢作为基督教分堂,并兼理教务。基督教由此传入天长。光绪三十二年,华尔士又在汊涧镇租草房3间,也作为基督教分堂,先由华尔士兼任传教士,后为中国人樊美华接任。宣统元年(1909),上海基督教浸信会总差会派吴让之来天长城租赁公园门口周氏私房宣传基督教义。不久,改派牧师王道荣来天长主持教务。
民国11年王道荣在县城三圣街买下3进16间房屋,正式建立“天长浸信会堂”。民国19年王汝权来天长接任牧师,发展教徒22人,至民国23年,天长计有基督教信徒481人。民国29年12月,占据天长的日军封闭基督教浸信会堂,活动中止。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基督教实行“三自”(自传、自治、自养)和争取、团结、教育的方针,使教徒有组织地进行宗教活动。1978年以后,天长镇的基督教徒组织有“三自爱国管理组”。
上一篇:第一节 风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