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七章 农机修理

第七章 农机修理


50年代初期,安徽省第一批国营农场、国营拖拉机站的建立,农机修理工作亦开始起步。1954年5月,成立了安徽省农业机械修理供应所。所址设在方邱湖农场。不久迁至蚌埠市东市区。该所共有职工10多人。次年,将农业机械修理与供应分开,分别成立“安徽省农机修理厂”和“安徽省农机供应站”。安徽省农机修理厂负责全省国营农场和国营拖拉机大修工作,隶属省农业厅。1956年底,该厂有员工35人,年大修拖拉机能力为200标准台(相当于54马力的东方红—54链式拖拉机83.3自然台,或25马力的轮式拖拉机200自然台)。1957年,该厂改名为“蚌埠拖拉机附件厂”,划归机械工业部领导。与此同时,安徽省农业厅为了解决全省拖拉机及农机具的修理问题,除加强各国营农场、拖拉机站修理车间的建设外,并着手在定远县炉桥“八一”拖拉机站保养维修车间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年修200标准台拖拉机的安徽省“八一”拖拉机修理厂,负责全省拖拉机的大修。1958年底,该厂土建刚完成,机械设备尚未安装就绪,又被划交给省机械工业部门。当时,该厂有职工532人。
1962年省农业厅为了搞好全省场、站、社、队拖拉机、内燃机及机引农具的修理工作,在充实国营农场、国营拖拉机站保养维修车间修理设备的同时,着手在拥有拖拉机较多的国营拖拉机站及部分地区兴建农机修理厂。1963年6月,安徽省农垦厅成立以后,加快了重点国营拖拉机站和地区农机修理厂的建设进度,到1966年底,全省先后在定远炉桥“八一”拖拉机站、萧县黄口拖拉机站及安庆、宣城、阜阳、滁县等地建起8个农机修理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多数修理厂改变了性质,成了齿轮厂、轴瓦厂、缸套厂、拖拉机厂,致使全省拖拉机修理工作落空。
安徽省将14个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于1958年10月以后,陆续作价下放给所在县代耕区的人民公社经营,将各拖拉机站的保养维修车间改为县农机二厂,既负责该县拖拉机和农机具的修理,也生产制造一些小农具和民用机械产品。
1970年5月,省机械工业局根据1969年8月全国建设县农机修造厂工作会议精神,在原国营拖拉机站保养维修车间的基础上,建起了47个农机修理厂。同时,在县、社、队三级逐步建立起农机修配网点。到1974年底,全省共建有县以上(含县)农机修理厂110个;区、乡农机修理厂(网点)874个。70年代初,安徽省根据农林部“关于大修不出县、小修不出社、保养不出队”的要求,逐步建起了县、社、队三级农机修理网络。到1976年底全省县以上农机修理厂发展到128个,公社农机修理厂发展到1343个,生产队农机修理厂发展到243个。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成立以后,狠抓各厂修理设备的配置,不仅县级农机修·7 3 4·理厂的维修设备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公社农机修理厂亦普遍配备了车(床)、刨(床)、钻(床)、焊(电焊或氧气焊机)四大件及简易大修拆装工具和调试设备。到1977年,全省有宿县、砀山、五河、蒙城、临泉、颍上、寿县、定远、凤阳、庐江、无为、繁昌、宁国、旌德、休宁、东至、宿松、太湖、肥西和合肥郊区等县级农机修理厂,初步形成了拖拉机大修能力和农林部规定的13种关键旧件的修复①工装工艺线。不少社、队修理网点,亦形成了修理拖拉机的小修能力。
安徽省县(含县以上)、社(乡)、队(村)三级农机修理网点和个体农机修理户(点)数及修理装备情况,见表5—7—1和表5—7—2。
安徽省农机修理网点和个体修理户情况表
表5—7—1(1966~1987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