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导言

导言


安徽省饲养畜禽历史源远流长。西周前,水牛已被驯养。西周时,已畜养马、牛、羊、豕、犬、鸡,畜养技术有了发展。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隋、唐,安徽养马业一直处于盛势。明代大兴养马,马业特盛;同时,还极力发展养牛。清代“马奉禁不畜”;牛为农家必备之家畜,民间广为畜养;对猪、羊其它畜禽饲养也极力提倡。民国时期,安徽畜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安徽是耕牛较多的省份,除满足役牛需要外,部分流入宰坊,或外流南京、丹阳、上海等地,为沪宁一带城市菜牛主要来源。马、驴、骡饲养量在华东地区仅次于山东。家禽饲养也较多,为全国10个禽蛋输出省份之一。后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旱涝灾害影响,安徽省畜牧业遭受巨大损失。至1949年全省耕牛存栏数量减少到165万头。马、驴、骡仅44.6万匹,猪243.7万头,分别比民国32年(1943年)下降23.61%、68.94%、32.8%;其它畜禽损失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在恢复与发展畜牧业进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各级畜牧行政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尽管连遭旱涝灾害、畜禽疫病流行,以及体制变动、计划盲目性的影响,经历了缓慢、停滞、起伏的艰难历程,终于使畜牧事业从一个十分落后的薄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畜牧业生产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至1987年,全省大牲畜年末存栏量发展到550.4万头,比1949年增长1.72倍;生猪发展到1167.4万头,增长3.78倍;山羊、绵羊321.7万只,增长11.45倍;家禽11646.9万羽,增长1.45倍;兔629.7万只,增长2.67倍;蜂27.43万箱,增长3.92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