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畜禽繁育

第一节 繁育体系


建国初期,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在芜湖县湾、宣城、太平、巢县高林桥、六安、金寨、滁县等地,建立多畜种的混合型示范牧场。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农林厅,调整、撤并已建的各示范性畜牧场,开始有重点地建设种畜、禽场。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陆续新、扩、改建一批专业或兼业性的种畜、禽场。全省先后建牛场7个、马场2个、猪场12个、羊场6个、兔场1个、禽场18个、蜂场1个。与此同时,在阜阳、宿县、滁县、芜湖4个专区农场,歙县、繁昌2个县农场及六安专区小华山园艺场,7个国营家畜配种站,归辖于各农场。此后,陆续增建,至1952年10月,共建起专、县两级农场配种站45所,有种公畜193头,除淮北地区14个专县农场配种站业务开展稍具成绩外,淮南地区因习惯野牧乱交,工作多未开展。经安徽省财经委员会批准同意,省农林处于1952年10月30日,以农畜财字第9252号文件下达《调整各专县农场家畜配种站办法》的通知,决定淮河以南地区,除保留滁县专区农场、六安专区小华山园艺场2个专区配种站,和太湖、歙县、繁昌3个县农场家畜配种站外,撤销徽州、安庆、芜湖3个专区农场配种站和未能开展配种业务的23个县农场配种站。到年底,安徽实有专县农场家畜配种站22所,拥有牛、马、驴种公畜80头。1953年阜阳专区首先成立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吸收民间私营配种户入会,首次将农村的个体配种户纳入组织。之后,安徽各地相继仿效,于是初步形成点、面结合的全省范围的家畜配种网络。1954年底,全省专、县农场家畜配种站增至27所,其中淮北地区22所,淮南地区5所,共有种公畜320头,配种对象仍为马、驴、牛,年配种5000多头。当年,安徽省农业厅从察北牧场引进苏联高血马20余匹,分配充实淮北22个专、县农场配种站,开展马匹杂交改良,颇受农民欢迎。1955年初,安徽省首次召开全省国营家畜配种站座谈会,明确国营家畜配种站是社会主义全民性质的农业事业单位,主要任务对农村母畜进行配种改良,为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要求专、县配种站努力养好种公畜;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勤俭办站的方针,实行配种收费定支,差额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种畜饲养管理、母畜配种登记、月报配种进度、年终总结报告、种畜淘汰更新的制度,并由省农业厅统一印发种畜配种收费发票与配种进度月报表,开始把配种站的管理工作纳入轨道。1956年至1958年间,安徽农牧部门陆续引进国内外的种马、种牛、乳牛、猪、羊等16个优良品种,其中调拨部分种畜充实各专县农场家畜配种站,配种业务范围,由原来的马、驴、黄牛、水牛,·9 9 4·扩展至乳牛、猪和山、绵羊。50年代末,随着农业合作化、公社化的深入发展,和养猪高潮的兴起,增殖耕畜和解决猪源日显迫切,在政府鼓励和奖励繁殖政策推动下,各地着手抓牲畜配种繁殖,要求适龄母畜做到“头头配种、头头受胎、消灭空怀”,各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陆续选留种公畜,建立配种站、点。1958年6月,安徽有56个县的社、队,先后选留种公畜3万多头,建起3705个配种站、点,至年底,社队家畜配种站、点发展到7463个,其中公社配种站893处,大队配种点6570处,共计拥有种公畜6.3万头。60年代初,安徽国营家畜配种站增建至36所。1962年10月,安徽省畜牧兽医工作会议要求每个大队要养1~2头公畜,把繁殖基地建立起来。至1964年底,全省沿江、沿湖、丘陵地区及内山区的24个耕畜繁殖基地县,在区、公社、大队,建起263个基地点,固定繁殖母畜,选留种公畜,建立配种点。金寨县对7个重点公社135头种公畜,进行了测量和鉴定,发给种畜合格证;滁县专区对全区1.5万多头成年公牛,也鉴定发证,固定配种用。1965年7月,安徽省农业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要有计划地建立专业配种站、点,常年进行配种。各县畜牧兽医站、区农技推广站、民间兽医诊所,均应抽出一定力量,积极协助社、队,做好种公畜的挑选、鉴定和余缺调剂工作。国营家畜配种站和农牧场,应充分利用现有种畜,开展配种工作;民间兽医诊所(院)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配种点,开展牲畜配种工作”。1965年末,全省国营家畜配种站的建设,已达40多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一度无人管理,兼之牲畜繁殖奖励政策未能落实等诸多因素影响,配种工作,无所发展。60~70年代全省出现集体养猪,各地社队办起养猪场,造成猪源奇缺。省及各地、县领导,要求社队多养母猪,繁殖仔猪,自繁自养。此后,发展成社、队只办种猪场,专喂种用公、母猪,繁殖仔猪,供应社员喂养,猪的配种网点随之形成,遍布农村。1980年3月,安徽省农业厅,在太湖县召开全省配种站座谈会,研究制定了《安徽国营家畜配种站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要求整顿家畜配种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将配种工作引向正规化。家畜人工授精站,始建于1954年。省农业厅将阜阳、宿县、濉溪、蒙城4个农场配种站扩建为家畜人工授精站;1955~1957年,又陆续扩建10个国营家畜人工授精站;至1958年全省共建立人工授精站186处。1979~1983年,省农业厅在合肥市西郊,投资兴建安徽省家畜品种改良站,以生产供应优良品种牛的冷冻精液为主旨。购置液氮罐680多个,液氮运输车32部,以及显微镜、输精器和恒温干燥箱等器械设备,配备充实28个县级家畜改良站、275个区、乡集体改良分站和356个冷配输精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全省规模的良种繁殖推广体系,加速了牛的改良进程和“三化”养猪的扩展。
安徽省家畜配种改良推广体系,尚存在体制管理不健全,缺乏业务检查、监测制度。县家畜品种改良站,只起单纯的配种点作用;省家畜品种改良站,仅产、销冷冻精液,与各地无业务隶属指导关系,对进行中的杂交改良情况,无从调查、研究与指导。有的县未按区域改良规划,乱引品种冻精;有的自行滥制低质冻精出售;或私自购罐设点,滥用劣质冻精配种,骗取钱财;有的限于经费紧张,工作开展不力,冷配普及率尚低。
下一篇:第二节 选种、选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