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畜禽繁育

第三节 人工授精


1952年阜阳专区农场家畜配种站,首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配种的母马怀孕成功。1954年,安徽省农业厅组织一批以淮北地区家畜配种站为主的技干和牧工,到察北牧场学习马、牛人工授精技术。之后,以阜阳、宿县为试点,推行家畜人工授精配种技术,并要求淮北地区各家畜配种站,全面推广大牲畜的人工授精配种技术。1955年初,全省国营家畜配种站座谈会,要求积极采用人工授精先进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帮助社队和民营配种户培训技术力量,进行技术辅导,搞好家畜改良试点向群众示范。省以宿县专区农场家畜人工授精站为培训基地,先后两次集训淮北地区各站的技干和牧工,技干重点学习马匹的采精、化验与输配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习具体操作的技术;牧工着重实习定时定量、先饮后喂、种马刷拭、骑乘运动等科学饲养管理工作,以提高配种站职工技术业务管理水平。1958年人工授精技术在安徽淮北农村全面推广,但进展缓慢,成效不大;至50年代末,授配母畜仅2500头左右,各地基本仍停留于示范状态。1962、1963年,宿县、萧县、濉溪、砀山、阜阳、蒙城、太和、怀远等站,推广了人工授精配种。多数国营配种站克服“坐站等畜配种”、“种畜利用率低”的缺点,到母畜多、公畜少的地方建立配种分点,并牵着种畜赶集赴会、游乡串村,巡回配种,扩大配种范围。随后10多年间,大牲畜的人工授精,仍局限于淮北地区家畜配种站进行。1979年,虽有所进展,但步子不大;当年,全省国营家畜配种站用人工授精技术配种的母畜5226头,只占配种总头数的22.58%。
1973年砀山县首用冻精,对牛进行人工授精怀孕产犊获得成功。1974年、1975年,省农科院畜牧所先后在宿县、太湖两地,采用冻精配种改良当地黄牛已见成效。1975年安徽省奶牛育种协作组,在各奶牛场开始试制、推广、应用冷冻精液的人工授精技术。1976~1978年,亳县、太和、濉溪、萧县、宿县等国营家畜配种站,陆续采用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杂交改良当地黄牛。1979年初,安徽省畜牧局为推广冻精配种,加快黄牛改良的进程,决定以砀山、太湖两县为冻精配种、黄牛繁殖改良的试点县,并在两县分别召开了安徽平原地区和山区黄牛繁殖改良现场会。同时,邀请省农科院、皖北农学院、合肥市保健奶牛场的专家教授,到会讲授冷冻精液的制作、解冻、稀释、检验,与直肠把握输精等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操作技术;要求各地大力推广冷冻精液配种技术。1979年安徽省建立省属冻精站,1980~1983年陆续建立宿县、阜阳、安庆、滁县4个地区液氮供应站,28个县级国营家畜改良站,275个区乡集体改良分站,365个冷配输精点。购置液氮车32部,液氮罐680多个,以及显微镜、输精器和恒温干燥箱等器械;自上而下建成了良种冷配推广体系,加快了黄、水牛改良工作的进程。1979年全省只有3个地市12个县25个冷配点冷配1397头,1987年发展到12个地市45个县659个站点,冷配15.18万头,比1983年2.78万头增长4.46倍。其中淮北22个县冷配14.72万头,占96.97%。阜阳地区6.93万头,比1983年6166头增长10.24倍。宿县地区4.93万头,比1983年7700头增长5.4倍。全省牛的冷配普及率由4.88%提高到14.97%。随着冻精配种推广工作的展开,改良牛数量增长很快,比3 0 5·重不断提高。1987年,全省存栏各种杂交改良牛163.55万头,比1985年25.38万头增长5.44倍,改良比重上升到49.34%。其中秦杂86.19万头,占52.7%;南杂42.29万头,占25.86%;西杂17.19万头,占10.5%;夏杂4.35万头,占2.66%;黑杂0.97万头,占0.59%;其它12.56万头,占7.68%。全省黄牛繁殖改良的成果极为显著。安徽省黄牛繁改受到农业部的表彰,并确定砀山、怀远、蒙城、宿县、灵璧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首先起步进行黄牛改良试点的砀山县,荣获农业部《中原优良肉牛品种技术推广》的“丰收计划”二等奖。奶牛的人工授精也较普遍。70年代中期,合肥市郊区集体奶牛场,已全面由场兽医人员或饲养管理人员掌握应用。各地国营奶牛场,也都有采精、贮精与检验精液的仪器设备,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人工授精技术的实施,并对集体奶牛场供精,和给予配种技术指导。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始于80年代,伴随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建设,“三化”养猪的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在农村深入展开,且已成为改良繁殖瘦肉型猪的一个重要手段。肥东县刘岗出现一对夫妇经营人工授精专业配种户。绵羊品种改良,较早较多地采用了人工授精技术。兔与家禽的人工授精,也在少数国营鸡场和兔场开始试用。
上一篇:第二节 选种、选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