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宋以来(南宋以前无考),全椒曾纂修县志12次,今尚存明泰昌元年《全椒县志》、清康熙十二年《全椒县志》、清同治八年《全椒县志》、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和1974年《全椒简明县志·送审稿》五部,其余因年代久远,均已散佚。历次纂修概况如下: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黄师忠任全椒知县时纂修《全椒县志》,这是史籍记载最早的一部全椒县志,早佚。
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全椒籍人黄

纂修《全椒县志》,早佚。明泰昌元年《全椒县志·人物志》载:黄

“修全椒县志,多所考正”。
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全椒知县田

主修《全椒县志》,全椒籍人江以东、冀天佐、杨惟弘、汪继志、吴中英、彭梦祖、杨于庭等纂修。全志分为四卷,有八志、八传、四表,早佚。明泰昌元年《全椒县志》收有田

和江以东的县志序文各一篇。
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全椒知县杨道臣纂修《全椒县志》。全志分为舆地、建置、官师、田赋、保恤,事类、选举、人物、综幽、艺文十志,原刻本现存日本蓬佐文库,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有原刻本胶卷,全椒县地方志办公室存有胶卷影印本。该志是全椒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对研究全椒明代以前的历史价值极高。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全椒知县白惺涵主修《全椒县志》,未成。清康熙十二年《全椒县志》收有白惺涵《拟修县志序》一篇。
蓝学鉴任全椒知县期间,与全椒籍人吴国对共同纂修《全椒县志》,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成志,康熙十六年刊梓,共十册18卷。北京图书馆存有康熙十六年刻本,安徽省博物馆存有康熙二十三年增补本,全椒县档案馆存有合肥古旧书店1960年复制油印本(原本为安徽省图书馆馆藏传抄本),该志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全椒籍人韩玫(曾纂修《安徽通志》)纂修《全椒县志》,已刊大半。后毁于兵燹,原本失传。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全椒籍人金仲和续修《全椒县志》,共六册十卷,无序文,未刊行;手抄本现存南京大学图书馆。1983年,全椒县档案馆刊刻油印本行世。该志系续修简志,史料价值不及康熙志。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薛葆裢得金仲和遗稿,与叶尧阶、邱景章(均全椒籍人)合修《全椒县志》,共十卷,未刊行;民国九年纂修县志时,手抄本尚存,后散佚。民国九年《全椒县志》收有薛葆裢和邱景章的县志序文各一篇。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全椒知事张其浚监修《全椒县志》,由全椒籍人张德霈、汪文绶主修,江克让、吴承志和汪文鼎主纂,共八册十卷。该志为木活字印刷本,流传较广,全椒县档案馆存有原本;1982年,全椒县档案馆又刊刻油印本行世。本志体例比较完整,史料也较丰富,是研究全椒历史的一部较有价值的志书。
1960年,中共全椒县委成立编写史志委员会,纂修《全椒县志》,未成。全椒县档案馆存有草稿本三卷七章,该资料对研究全椒解放前后的历史有一定价值,尤其对研究五十年代的历史价值较高,但资料不够翔实。1973年,中共全椒县委成立编写县志领导小组,下设简明县志编写办公室,在1960年县志草稿本的基础上,纂修《全椒简明县志》,年底编成送审稿一册,并刊刻成油印本,全椒县档案馆存有原本。该志过于简略,史料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