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干部管理

第三节 干部调配

一、市内外干部调动
解放初期,全市人事工作由市民政局人事股负责,干部调配主要是以工作需要为原则。
从1952年到1965年,芜湖市为保证上级部门的工作需要和照顾夫妻关系,调往外省地市的干部1657人,调入本市干部1626人。同时接收安置了8名离京干部,接收中央和省下放干部37人,接收省直机关下放干部33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干部调动人数极少。1970年到1978年,全市从农村回收下放干部3776人,属于照顾夫妻关系及工作需要调往外地干部667人,调入本市干部2565人。
1979年调入芜湖市干部246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91人,调出干部92人。1981年调入本市干部255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93人,调出干部68人。从1983年起,我市对大、中专毕业生的调动作了一些具体规定:1、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试用合格后,工作满三年的,方可允许正向流动;2、本市需要的工程师以上的高中级科技人员,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都允许调进;3、因工作需要或特殊困难,个别科技人员经请示有关领导,可作特殊处理……;4、工程师以上的高中级科技人员,除特殊情况外,不允许调出;初级科技人员需调出本市工作的,除调往县以下企事业单位或边远地区或从机关调基层,大厂调小厂,全民调集体外,均要从严掌握。
1984年,全市逐步完善了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在调配工作中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发掘人才、引进人才。当年,全市共调进干部2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人,调出98人。1985年调进干部27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3人,调出干部185人。
二、市内干部调整和配备
建国初期到1966年,逐步建立了干部调配制度,重点抽调党团员骨干和新吸收录用的干部,充实到工业、财贸及新建单位。通过整编,对机关编余人员进行了处理,配合“四清”运动,调整一批干部,15年内共调整4203人次。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许多工作趋于停顿,1966年,全市仅调整干部25名。
自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干部调配工作由市革会政工组负责。从1979年9月起,市内干部调整由市人事局负责。从1969年到1982年,全市范围内共调整干部3997人次。
1983年,市人事局决定对全市干部的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建立了干部余缺登记表,坚持在干部调配工作中做到“保证重点、充实基层、解决急需、合理调配。”
1984年,芜湖市规定企业有权在本市、县内相互调整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交替,须在编制定员内进行,允许各机关按“出一进一,先出后进,不足则调”的原则,自行考核。
全年共调整干部304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6.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43%,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193人。同时适当调整了20名干部到基层企业单位,较好地进行了新老工作人员的交替。这一年,还调整安排了文艺单位人员(包括集体干部),经撤销、合并,精简干部96名,调整8名公安干部到其它单位。
1985年,全市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人事工作为经济、为基层、为企业服务。全年在市内调配干部162名,其中大专文化程度42.2%,中专程度占27.9%。
上一篇:第二节 分布、结构
下一篇:第八节 科技人员普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