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衣食 用器

第一节 服 饰

一式样与质料
式样清末民初,男穿长衫马褂,女穿旗袍,下着大腰无袋扎脚筒裤。北伐后,市民着中山装,间有穿长衫者。农民穿中式服装,建国后,男穿中山装,列宁装、深重装、青年装;女穿中装、中西式装和青年装。农村新旧混乱,夏穿短衫裤。60年代中期,军装风靡一时,接着流行拉练衫、茄克衫,男女青年多穿喇叭裤、运动服。80年代始,男女青年兴穿西服,牛子裤,女青年夏服多穿连衫裙、蝙蝠衫、无领长短衬衫;冬着滑雪衫、羽绒服、呢大衣。
色调男以藏青、铁灰、咖啡、草绿、兰、黑和白色居多。女以花色为主。冬深夏淡。80年代起,服装花色繁多,色彩鲜艳夺目。
质料民国时期,富者穿绸缎、呢绒和机制棉布;市民穿“洋布”居多;穷人穿土布为主,50年代后,多穿机制棉布、灯芯绒、平绒、卡机、涤卡;70年代起,时兴化纤,多为涤棉、涤纶、棉涤混纺、开司米和毛纺织品。
二特色服装
围腰于此件以深兰、黑土布制成,长至腿膝,上端制腰系带,妇女用以防污、保暖、兜物。今农妇仍喜用之。
兜肚以手帕大的方形土布制成,斜拐折角,上安一带一扣系脖,中安二带系于腰间,为孩儿护陶、护肚脐。冬棉夏单。今多数小儿以汗衫代替。
扎头手中以40厘米见方土布制成。妇女折角扎于头上,防尘、保暖、夏遮太阳。今农妇多以毛巾代替。
鞋民间皆自制布料单鞋、棉鞋。昔时有三种特色鞋:一是蒲鞋,用芦花、稻草编扎成,暖和。二是钉鞋,牛皮靴。钉鞋是用土布制成棉鞋状,底厚、底钉园泡钉,外抹桐油,雨天穿之防湿、防滑。牛皮靴是皮匠用牛皮制成,靴帮比钉鞋高,作用与钉鞋同,代价大。三是草鞋,用稻草编成,周围装“鞋钮”,以绳带系脚上,行路、下田穿。蒲鞋、草鞋今已罕见。50年代起,钉鞋、靴子由胶鞋、胶靴代替。
布袜以白布缝制,底厚、紧脚,长至膝盖,上端用带系于腿弯。50年代起,以纱袜、尼龙袜代替。
三发型
清朝,男蓄长发,女盘发髻。辛亥革命后,男子剪辫,中年概剃平头、园顶头,老年剃光头,或剃背装头,孩子剃桃子头子女娇贵得蓄辫,满10岁剪,青年剃“西装”、“分装”。北伐以后,女剪辫与髻,女青年剪“深重头”、“耳朵毛”。建国后,男女基本分为短发和长发型。短发型有童园式、游泳式等;长发型头路一般为三七分装、板刷式、奔式、前冲式;女子有童花式、花辫式、波浪式、刘海式、长波浪式、发髻式、奔流式、雅丽式等。
四佩戴
旧时,女孩含娇贵男孩于六、七岁时,母亲以针穿其耳单穿单耳,将丝线穿入针孔打结,不时拉动。针孔痊愈后拆线,过半年戴耳环。耳环,一般银质,富者金质。富者,项挂金项链,手戴金、玉手镯、金戒指。一般戴银手镯和银项链。儿挂长命锁。50至70年代,此俗废止。80年代略有萌生。旧时,女人头上佩戴讲究,于发髻上插金簪、金钗等。富者配婚,新娘还头戴凤冠。脚穿百子同鞋,以示阔气吉祥。
旧时,冬季城镇男性戴瓜皮帽、风帽、礼帽;农村多戴纱织套头帽、三块瓦棉帽。建国后,冬季城乡兴戴平绒帽、皮耳帽。夏季都戴草帽或薄布太阳帽。现时兴晴雨活动伞。
下一篇:第二节 饮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