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十五章 医药卫生

第一节 医疗单位

一、县属单位
县医院位于城关西街,是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承担全县的医疗和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任务。
医院前身是县诊疗所,建于民国29年(1940年)。民国30年,改称县卫生院,人员9人,病床3张(木板床)。1949年4月,南陵解放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时称新华卫生院。7月,改为县人民卫生院,设病床10张。1951年2月,由丁等卫生院上升为乙等卫生院。1956年,院址由西街北侧迁至现址西街南侧,次年定名为南陵县医院。
1964年,医院发展初具规模,有职工1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5人,病床140张,业务资金约60万元,设有中西药房和9个科室。1966年配备救护车。“文化大革命”期间,医院基本没有发展。1980年后,医院增添了部分大型医疗设备,包括从日本进口的SSD—256型超声诊断仪,新建603平方米手术楼和630平方米西药制剂室,扩建1150平方米外科住院楼,增设了检测科和老干部病房。1990年,医院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0.46万平方米;职工27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0人,副主任级职称17人,主治医师及相应职称44人,医师及相应职称82人;病床200张,其中老干部病床10张;有大型医疗设备67件(套),包括X光机4台,WNL—1微波内镜治疗仪1台,WDT—4替能四导胃电图仪1台、胃镜2台、万能手术床4台、综合产床4台、脑电图仪1台、心脏监护仪1台、心电图仪4台、超声心动图仪1台、婴儿保育箱1劝台、骨镜2副、膀胱镜1副、光导纤维乙状结肠镜1副、进口B超1台、M750型微量紫外分光度计1台、病理切片机1台、牙科综合治疗机3台、麻醉机3台、甲种手术包2只、丙种手术包1只、9头以上无影灯2台、腹部手术器械包10套、胸部手术器械包1套、骨科手术器械包1套、脑外科手术器械包1套、冰箱4台、空调机4台、救护车3部;医院内设内、外、传染、中医、妇产、五官、口腔、放射、伤骨、皮肤等科和生化、理疗、胃镜、心电图、B超等室;当年业务收入209万元。
若干年份县医院医疗指标分析统计表
表1—1

弋江医院位于弋江镇汤蓬街石头路。1953年8月建,时称弋江区卫生所。1958年9月改为弋江公社卫生院。1965年6月改称县医院弋江分院,由县医院兼管,设7个科室,有病床30张,职工30人。1972年确定为中心卫生院。1976年改为县弋江医院。1979年转为全民所有制医疗单位。1980年3月恢复正街中医门诊。1983年建成887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1984年确定为县直卫生单位。1989年扩建810平方米门诊楼1座。1990年,设内、外、中医、妇产、口腔、放射、A型超声波、检验、心电图、手术室等科室;医疗设备主要有综合手术床、乙种手术刀包、纤维膀胱镜、牙科综合治疗机、电冰箱、心电图机、200MAX光机等;病床40张;职工6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8人,医师、护师24人,医士、护士22人,全年业务收入34.7万元。
南山医院是麻风病专科医院,位于丫山镇南山村。建于1966年,初名为县南山麻风病防治村,配医士2名。该院属县卫生科和民政局共管。1971年10月划属卫生局。1972年 3月更名县南山医院。1966年8月至1990年,共收治县内外麻风病患者85人,其中住院治疗75人,家庭治疗10人。共治愈68人。建院后,多年采用单一的砜类药物治疗,有时结合中药剂;80年代后,采用较先进的“联合化疗”方法,见效快,疗程大为缩短。1990年,有职工23人,专业技术人员1人;行管人员经费和病人生活费用由民政局承担,医务人员及病人医疗费由卫生局承担。
县中医院位于城关镇东街关口南雄公路东侧,属全民所有制医院。1988年9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核编75人,病床50张。1990年底,医院门诊部落成。占地面积6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1400平方米;有职工1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中、西医师9人,医士5人,初级卫生人员2人;设内、外、伤骨、针灸、妇产、肛肠、皮肤等科和放射、生化、检验、B超、心电图等室以及中、西药房;主要设备有200毫安双管双床X光机、心电图机、万能手术床等,日门诊量约100人次,年收入19万元。
卫生防疫站位于城关西街东端北侧,属全民所有制卫生事业单位。1953年7月,省皖南卫生大队一行7人进住本县组建卫生防疫站并指导全县卫生防疫工作。卫生大队撤离后,县卫生院设公卫股代管防疫。1956年8月建立县卫生防疫站,有职工6人。1960年,办公地点由县卫生院迁到县人民政府内。1962年设检验室,配备生化培养箱、干燥箱、余氯测定器、显微镜、分析天平、冰箱、恒温箱等设备。1964年县政府将城西原县农具厂房产划拨给防疫站,职工12人。1969年,县直医疗单位合并成立卫生医药服务站,1971年恢复防疫站。1974年建200平方米办公楼和350平方米的宿舍楼。1982年7月,站内主要科室有流行病科、卫生科、地方病防治科、检验科、行政管理科等。1983年增设食品卫生科。1985年,在城西春谷路新建550平方米宿舍楼。1989年,在原址建五层办公楼一座,面积850平方米。1990年,设有防疫科、结核病防治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科、检验科、行政管理科、门诊部等,有职工43人,卫生技术人员37人,其中主管医师5人,医师9人。主要设备有冰箱14台、培养箱3台、烤箱2台、大气采样器2台、近视眼治疗仪1台、显微镜2台、分析天平2台、72型光电比色计1台、离子计1台、汽车2辆、高级照相机1部、组合录音机1台。
血吸虫病防治站位于城关西街义恒路,属全民所有制卫生事业单位,承担全县血吸虫及地方病的防治工作。1955年成立县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1956年,成立中共南陵县委血防办公室,建立县血吸虫病防治站,职工119人,县长兼任站长,地址在城西黉塘桥东。10月上级拨款4万元,在城关西街陵阳路新建两层楼房一座,面积350平方米,设1个药房、8个血防组,每组配备病床30张。1957年在全县进行了大规模查治。1963年站址迁至城西义恒街胡家大屋。1968年10月,县直卫生单位与医药公司合并成立卫生医药服务站,血防站人员、财产合并到县医院。1971年血防站在县委党校处开设住院部,有病床50张。1977年设医防股和政秘股,并恢复8个血防组,深入基层开展防治工作。1981年,站内主要诊疗设备有显微镜23台、30毫安X光机1台、心电图机1台、A型超声诊断仪1台、救护车1辆、万能手术床1台等。1985年10月,县卫生局批准成立县地方病医院,病床50张,为血防站内机构。同年11月,建三层医疗办公楼一座,面积1377平方米。1986年12月,建683平方米三层宿舍楼一座,添置了100毫安X光机1台。1990年底,站内建筑总面积为3970平方米,业务用房918平方米;在职职工72人,卫生技术人员5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职称人员10人,初级职称人员36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0人。
若干年份血防站情况表
表1—2

妇幼保健站1949年7月,县人民卫生院从社会上招集曾经专业培训的助产人员担任新法接生工作,并举办为期3个月的新法接生员训练班,为城厢区培训女青年10人,从事新法接生工作。1952年12月,在城西模范街建立城厢妇幼保健站,有房屋4间约80平方米,职工3人,设门诊室、妇幼卫生室。1956年改称县妇幼卫生站,有职工5人。次年在弋江、黄墓、三里、合村4个区设妇幼卫生站,由各区卫生所抽出保健员开展工作,并与区卫生所合并办公。1959年县站迁至城关陵阳街69号,1962年迁至县府院内东一楼,1963年迁至城关北街东侧。时有房屋15间约280平方米,职工15人。本年各乡、镇卫生院确定1名妇保医生担任妇幼保健工作。1968年,本县成立医药卫生服务站,县妇幼卫生站并入。1971年恢复妇幼保健站。1980年县医院门诊楼落成,站址迁至三楼办公,有产权房屋10间,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时有职工19人,设有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化验、行政等组室。1984年重新定名为县妇幼保健站。主要设备有显微镜2台、冰箱1台、721分光度计1台、分析天平1台、男、女结扎包12套、产床2台、5孔无影灯1台。1990年9月,在城关陵阳街新建五层630平方米楼房一座,设妇保组、儿保组、计划生育科、总务科、检验室、药房、门诊部等科室;有正式职工21人,卫生技术人员1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及医士11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人。
二、其它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是在联合诊所和区卫生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1年10月成立源潭区、城厢区城西联合诊所。至1956年,全县联合诊所达22个,有175人。1958年8月,在上述诊所基础上组建成24所乡医院、1所镇(城关)医院、4所地段(黄墓、弋江、合村、三里)医院。人民公社化后,这些医院改建为10个人民公社医院、1所城关镇医院、1所矿区医院,共设分院及门诊部74所,设简易病床175张。1964年,全县组建成20个公社卫生院,3个区级医院。1969年全县26个社(镇)都建有卫生院,成为当地防病治病中心。1984年实行乡建制后,改名为所在乡卫生院。1986年5月,新成立东七乡,随之组建了东七乡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卫生事业单位,受双重领导,工作人员党、团关系和行政关系属所在乡、镇,人事、经费、业务管理属县卫生局。弋江、何湾医院属全民所有制,其他属集体所有制。卫生院一般设有内科、外科、妇产、中医、化验、放射、手术等科室。弋江、何湾、仙坊3所中心卫生院和城关医院,科室设置较为齐全。针对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不足、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卫生局在70年代后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有计划安排进修培训,组织医疗队到卫生院防病治病并进行业务指导,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卫生院技术力量,清理外进非技术人员。1990年,共有453人,其中医师以上职称的202人。
根据“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的原则,1984年开始在基层卫生院推行改革,实行民主管理和院长负责制,试行多种形式技术、经济岗位责任制。1985年业务收入116.3万元,1990年业务收入284.1万元。一些卫生院还自筹资金建造楼房、添置设备,乡镇卫生事业日益活跃发展。
1990年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一览表
表1—3

个体医疗单位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个体开业医生是主要医务力量。1956年,全县个体开业有125人。1962年10月,县卫生局颁发《南陵县关于开业医生暂行管理办法(草案)》,成立开业医生技术审核小组并负责审查考核。“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个体行医。1981年6月,省颁发《安徽省个体开业医生试行管理办法》,允许适合开业的医生开业行医。1982年5月,县卫生局经过审查和考试考核批准18人个体行医,并发给开业许可证。次年4月又核准29人开业。行医科目有内科、口腔、中医、中西伤骨科、助产、中草药、针灸等。1990年,个体行医有43人,其中西医士3人、中医士2人、助产士1人,其他中医药22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5人。
企事业单位医务室(所)1959年全县有厂保健室2个,人员3人,学校保健室1个,人员1人。60年代,县内一些企事业单位先后建立了医务室、保健室(所)。1990年,共计有14个单位建立医务室(所),含市属2个,共37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10人、医士级职称2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20人。
芜湖市精神病医院1968年,在本县葛林乡桃园村候家山动工,1970年元月建成南陵县精神病院,占地面积14339平方米,建筑面积3446平方米。1971年10月交芜湖地区行署卫生局管属,易名为芜湖地区精神病医院。至1972年,收治住院病人638人,职工增到102人。1981年随芜湖地区改为宣城地区,改称宣城地区精神病医院。1983年7月,医院改属芜湖市管,11月改名为芜湖市精神病医院。1990年,医院有房屋49幢,建筑面积13817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2837平方米,医疗附属用房2663平方米,宿舍6544平方米;主要诊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2台、心电图机1台、脑电图机1台、显微镜3台、电热恒温培养箱2台、光电比色计1台、干燥箱1台、光电分析天平1台,有救护车1辆,大小交通车4辆;设院长办公室、政工科、医务科、总务科、保卫科、门诊部、司法鉴定室、心理咨询室、四个病区、检验室、放射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中、西药房等科室;职工174人,其中医技人员89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2人;病床260张。主要诊治对象为精神科病人和一些普通科病人,建院以来共收治患者11197人,治愈好转率96.2%,诊断符合率90%。1985年以来医院连续获“省文明医院”称号。
几个年份芜湖市精神病医院医疗统计表
表1—4

127医院位于本县家发乡马山村,建于1968年12月,医院总占地面积3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9.8万平方米,有医疗用房106.5万平方米。职工总数54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 70人,床位200张。医院面向社会服务,是战、地两用的综合性医疗单位。设有普外科、骨脑科、烧伤科、五官科、传染科、物理诊疗科、内科、检验科等主要科室,诊治上以骨脑科、烧伤科著名,是皖江一带有影响的医疗单位之一。建院以来,共诊治病人约10万人次。1987年,遵照中央军委裁军指示,医院人员、设备拆并到其它军医院,房屋转让给本县。
下一篇:第二节 中西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