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十六章 体育

第二节 群众体育

一、民间传统体育武术本县武术源远流长,师徒相传,历久不息。清道光、咸丰年间,本县西七一带不少群众拜师习练武术。其中高坝人戴廷干,刀法、箭技精湛,20岁中武举,曾任南陵县“千总”。民国年间,民间武术师孙绍培、许高海在本县盛桥、戴家汇、奎湖等地设场传艺。传授内容主要有九家谱、单棍、板凳花、拆拳、小洪拳、大洪拳、反八卦、单刀、双排棍、牛角耙、七星刀、九节鞭、猴拳、擒拿与反擒拿、大令、三门斗、四门桩、西阳掌、罗汉醉菩提等。这些活动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组织领导。
解放后,有少数体育爱好者从名师习少林、武当拳法器械,并积极在本县普及武术活动。50年代多系个别授徒,为防身健体之用。70年代开始,办班传艺,逐步形成群众性的武术活动。1972年夏,县体委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110多人集训,聘李继端精心传授刀、枪、剑、棍、长拳、太极拳6个套路,为普及武术活动培养首批骨干力量。此后每年都办武术培训班,习武术的群众、干部达1000多人,内容主要是各式太极拳、各式太极剑、各种刀法掌法等武术基本功。武术教练李继端因此被聘任省武术协会委员、市体育总会理事、县武术协会主席、全国武术比赛裁判。
1974年7月,在奎湖公社组织600多名老年人进行太极拳比赛。1976年冬,南陵县承办全省首 届太极拳培训班,参加训练的有全省各地、市专业及业余武术运动员近200人,为在全省推广太极拳培训了骨干师资。至1990年,全县举办太极拳、剑比赛 9次,参赛运动员共847人次。
叠罗汉在本县圩区农村盛行,由18人化装成十八罗汉表演,配两套锣鼓,一套开路,一套尾随,另有高灯,彩旗导引,共四五十人上路。堆法分负重、玩险两种。负重分金花与贡花,金花又有大金花与小金花,贡花有黑贡花与黄贡花;均为1人堆7~9人。被堆的人均为坐式,一对绿衣上去的叫小金花,一对黑衣上去的叫黑贡花。堆险的,堆与被堆的人均为立式,颇似杂技,一叫状元笔,一叫搀海啸。状元笔为单人4层,高6米上下;搀海啸为多人排形4层,也有6米多高。1980年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春节又有玩罗汉灯的。
舞狮子峨岭乡新义村一带玩狮子和武术相结合,即用舞狮子来表演武术。狮子由3人组合,分内、外场。内场2人舞狮,一舞狮头,一舞狮尾;外场1人,主要是玩武术、器械。共有10套节目,依次是:玩球、斗双锏、斗棍、玩叉、斗牛角耙、玩长柄大刀、玩板凳花、斗拳、玩台子(狮子和武士沿方桌互斗,武士打四方,狮子跳台子拐)、最后一套是狮子盘台,少者盘3张、多者盘7张迭架的台子,动作有开四门、盘旋上,竖蜻蜓(即狮子倒立)最后从最高一层台上鼓风跳下来,接着表演滚四方收场。新义村的狮子灯,是从泾县童疃乡花园村龚家传来的。早年玩狮子的高手有陈德明、梅栋荣、唐长贵等人,1951年春节,在三里店龙王庙广场玩过一次。1963年参加县文化馆在人民剧场组织民间文艺会演,舞过两套节目。1989年后玩过几次,但功力已不如前。
划龙舟端阳节在漳河、青弋江、资福河、奎潭湖举行龙舟演赛,行会或单位扎制龙舟。篾扎纸糊的龙头安在船首,船尾拖木制扁平拖梢,状若龙尾。一人执之调整船向并应鼓声击水与桡配合驱舟前进。船两侧有20名左右着彩色衫裤的青年壮汉执桡划船,船中立一击鼓者指挥水手合力划船。鼓四周立4名着戏装的古装人物,通常是《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小青、许仙、法海。另有一翻着背心、头梳圆髻、手持破葵扇或旱烟管的逗乐小丑,最引人注目。表演时,歌声、鼓声、击水声相互和应,桡桨有节奏地和谐地拍水,龙船徐徐前进。有的还在桅杆上部系一横木,有练武术的人在其上表演“刘海戏金蟾”、“倒挂金钩”等节目。几船比赛,(俗称“抢招”)随着激动心弦的急剧鼓点,舵手、桨手奋力击水,船若离弦之箭,水浪翻腾,运动量已达极点。两岸观众如潮,欢声雷动,终点夺标,鸣炮庆贺,并为龙舟披红挂彩。至1990年,这种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仍然存在并很受群众欢迎。玩龙春节期间在全县各地举行。篾扎纸糊的板龙,短则10节,长则48节,每人顶1节,随着锣鼓声盘旋起伏,或急或徐,或抢珠,或咬尾,关键在于舞龙头的人带动,运动量最大的则是舞龙尾的人。还有一种布龙,俗称滚龙。龙身较短,灵活轻便,但是不如板龙正统。玩龙,凌晨出灯,深夜归来,日行百里,是一种很好的群众性的体育文娱活动,至元宵节或农历二月二日(俗为“龙抬头”)圆灯结束。奎湖、家发、工山、桂镇、葛林、五里、仙坊、太丰等乡的农民尤爱玩龙,历久不衰。
气功早年本县以民间流传的清人徐鸣峰原著、潘伟如参与修订的《易筋经》、《十二段锦》,是集按摩、导引、气功于一体的三合一的练功法。县医院著名老中医陈元新,摸拟《十二段锦》坚持练习,并将《十二段锦》和《分行外功诀》检出油印供他人练习。
被评为1985年全国“健康老人”的本县91岁的张珏,坚持每天黎明起身作体育锻炼,晚年尤爱练古典民间体操《八段锦》。他作的“左右开弓似箭雕”炉火纯青,观者均为之折服。1986年,县体委举办了数期培训班,传授诸如“六字诀”、“洗髓金经”等功法,吸引了许多离退休老人坚持锻炼。
二、职工体育
解放初,干部职工体育运动开始兴起,各单位广泛开展乒乓球活动。1953年举办县首届职工篮球赛,有140名运动员参加。1956年举办县首届乒乓球赛,有180名运动员参加,较大单位都建立篮球队。当时县直单位有名的篮球队有锤镰队、四一队、公安队、卫协队、银鹰队、合作队和中教联队等。1957年元旦,举行全县篮球、排球锦标赛。1958年举办1500米跑道、10000米和50000米公路自行车选拔赛,有200多人次参赛。
1957年,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开展“劳卫制”锻炼,普遍开展做广播操。1958年检测,全县有455人达到劳卫制标准。1959年检测,全县有387人达到劳卫制标准,其中47人取得国家级运动员资格,45人获等级裁判员资格。劳卫制锻炼最好的单位是县公安局,有21人达到劳卫制标准,10人取得国家等级运动员资格。
县直机关单位还广泛开展单杠、双杠、羽毛球、排球、象棋等小型体育活动。1957年举办县首届排球赛,有80名运动员参加;又举行县中国象棋赛,有45名选手参加;1959年举办县羽毛球选拔赛,有40名选手参加。为庆祝建国10周年,县组织了第一届运动会,有228人参加田径运动,154人参加篮球赛,80人参加排球赛,88人参加乒乓球赛。1962年开始,在全县职工中推广第四套广播操,并结合推广简化太极拳,坚持早晨、工间锻炼。1966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到江河湖海游泳的指示,在全县各界广泛组织游泳活动,共计有11万人参加,几年中有8万人学会了游泳,占参加游泳人数的70%以上。
“文化大革命”初期,除民兵训练、野营拉练、游泳和武装泅渡外,体育活动基本停止。70年代后期开始,职工体育活动逐步复苏,中老年职工体育活动发展很快;项目逐渐增多,除球类、田径运动外,长跑、棋类、气功、武术、溜旱冰、健美操 、太极拳(剑)也逐步发展起来。1980年成立安徽省黄山长跑运动协会南陵分会,会员104人。1981年成立县中老年人体育运动协会,会员268人。同年元旦组织男女8个组长跑比赛,有103名运动员参加。1984年成立武术协会,会员114人。1988年成立县棋类协会围棋分会,会员30人。1990年成立县乒乓球协会,会员63人。1990年11月成立信鸽协会,会员47人,信鸽721只。这些协会的会员都是职工体育活动的骨干,在他们的带动下,职工体育活动日益活跃,各种体育比赛日益增多。
1984年元旦、春节、“五一”节三次举行中老年长跑比赛,有400多人参加,年龄最大的达78岁。当年国庆节举办职工篮球、乒乓球、象棋、太极拳、太极剑比赛,观众达2万余人次。县体委选拔组队参加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和省业余体校游泳比赛,夺游泳12项冠军,6项亚军,举重3项冠军。
1985年,组织职工进行长跑、象棋、围棋、篮球、气功、武术比赛,参赛干部职工有622人次。县业余体校组队参加省业余体校游泳锦标赛,夺得5项冠军。
1986年春节组织职工越野长跑,有102人参加,由南陵城关经弋江镇至宣城县文昌乡计程20公里。同年国庆节,县体委、县总工会联合举办乒乓球赛,有8个队80名运动员参加。11月县体委、县农资公司举办企业文明杯篮球赛,有男女8个队100名运动员参加。县体委选拔组队参加省第六届运动会,夺帆板2项冠军,象棋少年组冠军、游泳2项冠军、3项亚军,举重2项第6名。
1987年5月,县体委、县林业局举办林业系统职工乒乓球选拔赛。同年国庆节,县体委、县总工会举办太极拳、太极剑、武术、篮球赛,共有300余名运动员参加。11月,县体委、县老干部局举办气功健身训练班,传授防病健身功法,接受培训的老干部68人。杨国新等4人自购器材举办健美训练班,受训者有300余人,其中有一部分是青年职工。同年,县体委选拔组队参加省级比赛,夺帆板远距离冠军、三角绕标亚军和4个游泳项目名次。
1988年春节举办围棋赛。3月县体委举办养气功训练班,有职工86人参加,学习和练习“六字诀”、“洗髓经”等养气健身法。4月,县体委、县老干部局举办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训练班,离退休干部44人参加,学习并掌握了全套动作要领。5月,县体委、文化局举办中老年人迪斯科舞蹈学习班,学员90余人,都掌握了动作要领。由于此舞动作简练、优美、可健身亦可减肥,很受职工尤其女职工欢迎,一度掀起热潮。11月,县老年大学开始上老年体育课,传授古典健身术“八段锦”、“易筋经”十二式等内容。县体委选拔组队参加在铜陵举行的省第2届青少年运动会,有15个游泳项目获前6名,有2个帆板项目获第2名。
1989年春节,组织县直机关单位98名职工参加迎春环城长跑赛。国庆节前,县体委组织篮球赛,有14个队200名运动员参赛,共赛72场,近万人观看。国庆期间县体委组织武术比赛,10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二十四式、三十六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和太极刀、三十二式、五十四式剑、八卦掌等。10月举办足球比赛,有化肥厂、南陵中学、南陵二中、青年联队参赛,共赛6场,观众数千人。同年县体委组织职工钓鱼比赛,有67名选手参加。
1990年掀起“迎接亚运、爱我中华”的体育热潮。春节期间,以黄山长跑协会会员为骨干组织县直单位职工100多人参加穿街环城长跑,接着组织“亚运之光”火炬接力长跑。5月初,县体委、县总工会、县乒协举办乒乓球大赛,参赛的有11队110名运动员,男女团体及单打共比赛110多场。7月,县体委在南陵师范教学大楼举办围棋、中国象棋赛,有122名选手参赛,共比赛400多盘。
1990年止,共举行篮球赛35次,有4900人参赛;足球赛7次,有756人参赛;排球赛5次,390人参赛;乒乓球赛15次,1650人参赛;棋类赛13次,780人参赛;长跑赛9次,927人参赛;武术赛9次,936人参赛;钓鱼、信鸽比赛各1次,分别有67人、24人参赛。
三、农民体育
解放前,除极少数农民从事武术和春节期间舞狮子,叠罗汉外,没有农民体育活动。解放后,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村体育活动逐渐发展起来。1956年底建立弋江区体育协会。1957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组建农民篮球队,社际之间常举行邀请比赛。1959年各人民公社普遍建立了体协组织,负责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三年困难时期,刚开始的农村体育运动名存实亡。60年代中期,圩区数万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游泳锻炼,大部分都学会了游泳。“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村体育活动与民兵训练相结合,进行队列操练、跑步、投弹、武装泅渡等活动。
1970年后,本县圩区奎湖公社兴起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该社利用自然条件,土法上马,自制器材,广泛开展农民体育活动。1972年11月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在奎湖之滨的芜湖市召开,29个省、市、自治区代表到奎湖公社现场参观。1973年11月,奎湖公社农民篮球队,参加全省农民篮球赛荣获冠军。1975年9月,奎湖公社党委书记应邀赴京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大会授予奎湖公社“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光荣称号。国家体委用六国文字向外介绍奎湖公社群众体育的盛况。《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也作了大量报道。
1976年,奎湖公社农民体育运动已发展到30多个项目,主要有广播操、篮球、游泳、体操、武术、抵棍、拔河、举重、爬竿、爬绳、田径、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划船、太极拳、太极剑等。全公社共有篮球场88个,乒乓球桌88张,砂坑40个,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230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有7000多人,占有活动能力的人的86%,打太极拳的有千人以上。1980年12月,省体育工作座谈会在奎湖公社现场举行,并出版了《奎潭湖畔体育花》一书。
1975年6月,国家体委对奎湖公社民兵、学生进行体能测验,比未开展体育锻炼的民兵、学生的相对安静脉搏少4次/60秒。20次/60秒下蹲后即刻脉少10次/60秒,3分钟后恢复正常脉搏的占79.2%,而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39.3%。
1975年6月国家体委测定奎湖公社与芜湖县埭南公社竹园大队体能比较表
表1—1

1973~1980年来奎湖公社参观群众体育活动的很多,省内19批795人,省外6批92人,包括青海、宁夏、辽宁、河南等省。
在奎湖公社群众体育活动的带动下,全县农民体育运动也逐步发展起来。1977年,奎湖公社女子篮球队参加省春季农民篮球赛,得分区赛第1名。同年,全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由1969年8万人增至19万人,篮球架由110副增到600多副,土制乒乓球台由107张增到500多张,业余运动队由300多个增到1500多个,体育活动由七、八项增到30多项,有75%以上大队经常开展体育活动,重大节日还举办体育表演和体育比赛。1978年6月,石铺公社农民秦彬参加省农民象棋选拔赛获团体赛 第2名,10月参加全国农民象棋赛。1985年8月,在省农民“青年文化杯”乒乓球赛中,奎湖乡代表队获女子团体总分第2名。1987年秦彬参加芜湖市农民象棋选拔赛获个人冠军。在同年芜湖市文明杯中国象棋赛中,本县代表队获团体冠军、个人第1名、第4名、第6名。1990年9月,奎湖乡党委书记应邀赴京参加亚运会观礼。同年,东塘、太丰、黄墓、何湾、三里、绿岭、弋江、家发等乡镇的农民集资建球场、安球架,开展农民篮球活动。1969~1990年共举行农民篮球赛6次,有504名农民运动员参加。
1953~1990年群众体育比赛简表
表1—2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场地队伍
下一篇:第三节 学校体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