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源
一、耕地
泾县地势自南西向北东倾斜,多山,兼有丘陵和小面积冲积平原,小气候分布差异明显。耕地分布:一、青弋江河谷平原区。地势较平坦,耕地集中,土壤肥沃。土地面积57.04万亩,其中耕地10.15万亩(水田8.1万亩),占全县耕地31.2%。二、西北低山丘陵区。缺水,低产田多,水土流失较严重,有部分“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土地77.4万亩,其中耕地9.16万亩占全县耕田28.5%。三、东南中低山浅丘陵区。山山旁田多,田块小,冷性重,土地面积171.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1万亩(水田10.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40.3%。
全县耕地十分珍贵。清嘉庆《泾县志·食货》载:顺治六年(1649),全县实有水田面积25.07万亩,熟地12.8万亩,总共37.87万亩。民国8年(1919)《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繁表》载,全县耕地35万余亩。民国23年《安徽民政季刊》记载,全县耕地36.57万亩,人均耕地1.74亩。民国28年全县耕地面积32.8万余亩。1949年统计,全县耕地34.3万亩,其中水田29万亩,旱地5.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2.15亩。1954年秋,全县农村在县委发出"开垦自救"的号召下,投入垦荒,1955年初全县耕地面积上升为43.19万亩。以后随着城乡建设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仅自1982年到1987年全县就减少耕地4597亩。1987年末统计全县实有耕地面积为31,97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08亩,比1949年人均减少1.07亩。建国以来,充分利用耕地,经过地改田,旱改水,田园化建设,改造冷浸田,耕地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复种指数不断增加。1987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73.8万亩,复种指数为204.5%,与1949年播种面积44.6万亩相比,增长66.1%
二、劳力
1949年全县农业人口159586人,劳动力91124人,每个劳力负担耕地3.76亩。1986年全县劳力130727人,比1949年增加39603人,增长43.5%。投入农林牧副渔劳力117708人(其中农业劳力100800人,乡办工业劳力2966人,村办工业劳力3302人,其他生产力1069人)。由于劳力增加,耕地减少,1986年每个农业劳力负担耕地3.18亩。比1949年每个劳力减少0.58亩。全县山区人口稀,劳力少,负担耕地面积相对较多;农田区人口密集,劳力多,负担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青弋江平原区,劳力3.35万人,每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2.75亩。
三、畜力
1949年全县耕牛14961头,其中从事劳役耕牛9276头,每头平均负担耕地37亩。随着机耕发展,耕牛增多,使役率相应减轻。1986年全县有耕牛21903头,其中使役耕牛16927头,每头平均负担耕地18.9亩,比1949年平均减少18.1亩。
四、灌溉条件
县内青弋江自南而北横贯全境,徽水、琴溪(合汀溪汇流水)孤峰河等支流分布于东南西北地带,还有山涧泉水密布各地,水资源较丰富。太园乡境内有泉水眼17处,民国23年(1934)干旱,曾发挥了灌溉效益。潘村乡山口村泉水荡,面积为0.2亩,长年冒水(自流井泉),可灌农田三四百亩,1958年大旱灌溉稻田300余亩得到丰收。建国后,大兴水利,至1987年已建蓄水10万立方以上水库50座,大小塘6409口,全县蓄水总量达8000万立方米。还建成陈村灌区综合利用总干渠等水利工程。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0.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