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淮北地区是国家和安徽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津浦铁路和京九铁路纵贯其中,同时又是国家和安徽省粮、棉、油、菜生产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淮北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事业的发展,灌溉工程建设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
淮北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750~950毫米,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往往集中于汛期,年际间变化大,与农作物需水时期不相适应,地面径流利用率低,灌溉矛盾十分突出。但是,淮北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较其他地区丰富,蕴藏量达74亿立方米,且分布广,埋藏浅,水质好,适宜开采发展灌溉。随着淮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灌溉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淮北井灌问题一直是淮北地区水利建设的一个重点。
淮北井灌的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曲折、反复的历史。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淮北地区的群众“旱死怕涝”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到作物要枯之时不去浇灌。同时,对井灌建设的认识,在淮北地区的领导和群众中也存在差异,有的认为灌溉需要很大投资,成本很大,很难组织领导,因而造成了井灌建设的多次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