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辅助生产

第三节 运输·装卸

马鞍山地区自民国初年发现铁矿并陆续开采以来,即有最早的铁矿运输业出现。当时矿区的运输,除人力挑、抬外,还利用两类简单运输机械:一类是敷设轻便铁道,轨重20磅,轨距2尺,用载重1~1.5吨的木制矿车人力推行;另一类是利用倾斜地势,用钢丝绳牵引,一端系重车,一端系空车,在简易轨道上放重引空运转。铁矿外运主要利用长江水运的便利条件。运输方式,以矿区所在位置分为水路和铁路两种。平岘岗和大小姑山矿区的铁矿,通过内河运至江边装上江轮外运。桃冲、罗卜山、南山、凹山等矿区的铁矿,通过铁路运至江边装船外运。矿区早期的专用铁路有:平毛铁路——平岘岗至毛家桥,全长2公里,民国7年(1918)建成。长荻铁路——长龙山至荻港,全长7.5公里,民国7年建成。最多时有蒸汽机车5辆,轻油机车2辆,货车47节,客车1节。马南铁路——马鞍山至南山,全长19.6公里。民国18年建成。民国31年复线通车。最多时有机车27辆,货车近500节。小高炉专用铁路——由江边经小高炉至火车站,全长10.3公里,民国31年建成,有机车5辆,货车18节。主要运矿码头有:采石码头,民国2年建成;荻港码头,民国7年建成;陈家圩码头,民国9年建成;马鞍山码头(即开源码头),民国9年建成。在马鞍山铁矿开采早期,铁路和水路运输一直占主导地位,公路运输到4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且规模小、运量少,处于从属地位。民国37年,马鞍山分矿只有5辆载货汽车,每辆载重2.5吨,主要用作搬运器材和接送职员。建国以后,随着马鞍山钢铁联合企业的形成,先后建立了运输部、汽车运输处、机械化站等专业运输、装卸部门,承担马钢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与装卸。
[马钢运输部]
马鞍山钢铁公司运输部机关位于幸福路96号,在马钢各生产厂区设有站、段、队(车间),主要承担马钢各厂矿的矿石、原料、燃料、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运输任务,以铁路运输为主,水路运输为辅。总占地面积84.5万平方米,其中铁路占地面积77.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6.3万平方米。
运输部正式成立于1960年2月,其前身是1953年9月成立的马鞍山铁矿厂运输车间。1954年11月,改为运输科。1958年8月,又改为马钢运输处。1960年2月改现名。至1987年底,共设1厂站、二厂站、一铁站、二铁站、江边站、平炉站、向山站、焦化站、三钢站、机务段、车辆段、检修段、工务段、加工段、电务段、船队等16个车间、20个科室。职工总数3670人,其中工人2702人,技术人员45人,管理人员182人,服务人员121人,其他人员133人。在科技人员中,工程师18人,助理工程师17人,会计师1人。共有生产设备1216台(辆),设备总重量(不包括铁路)3万吨。主要运输设备:准轨铁路总长179.86公里,道岔705组(其中电动道岔288组),蒸汽机车44台,车辆958辆,总载重量6.43万吨(其中普通车辆522辆,冶金车辆436辆),45吨蒸汽吊1台,15吨蒸汽吊1台;拖轮2艘,驳船4艘,总载重量1300吨;各类切削机床、机械锻压设备51台。固定资产原值1.09亿元。此外,该厂还主办集体企业——江东铁路构件厂,有集体职工602人。
马鞍山解放后,矿区铁路开始全面修复。1950年7月,修复向山至马鞍山窄轨铁路19.5公里。1953年,建成高炉生产专用线,修筑准轨专用线两股道,全长3.9公里,使矿石从矿山直达高炉边。外地运来的原料、设备从马鞍山火车站直接进入铁厂。是年,铁路总运输量达26.72万吨。1957年,铁路总长增加到63.18公里,其中准轨15.21公里,窄轨47.97公里,铁路运输量169.77万吨。1959年11月,姑山线和马向线改造标准轨工程竣工。1965年1月,南山铁矿11公里电机车线路正式投入运行。年内,马钢所有窄轨铁路全部更换为准轨铁路,并延伸至马钢各个厂矿、料场。
马钢运输部现有专用铁路主要站点9个,其分布情况和服务对象是:一厂站:由交接口作业区,直接与马鞍山火车站接轨。主要服务对象是一铁厂、耐火材料厂、备件库、设备库、新料场、原料库等。一厂站同时又是江边、焦化、平炉、三钢等各站车流交换中心,一铁站:东连一厂站,西接江边站,主要为一铁厂运输铁水、渣锅等。江边站:东与一厂站、一铁站、向山站连接,西与港务局1~8号码头相通,北接二厂站,是马钢原料、成品的长江水运进出的门户,主要任务是一铁厂7号高炉原料装卸,一烧结厂的原料,一、二烧结厂的成品,一、二炼铁厂高炉生产及江边码头料场的运输。向山站:与一厂站、江边站、二铁站相连,马向铁路横穿宁芜铁路;向山作业区与南山铁矿、向山硫铁矿铁路相通。马向线年运量约270万吨左右,主要任务是承担南山选矿厂精粉、二烧结厂主要原料、马钢材料总库的材料运输,以及为三轧钢厂、向山硫铁矿、一焦原料库的运输服务。二铁站:东南与一厂站交接口作业区及向山站相连,西邻二厂站,主要服务对象是二铁厂、市煤建公司、市水泥厂,并担负二厂站中转车流任务。二厂站:东与二铁站相接,西由三铁厂作业区与马鞍山港务局9号码头及江边站相连。主要任务是二钢厂、二轧钢厂、三铁厂、铁合金厂、三轧钢厂的原料和产品运输。焦化站:东与一厂站相通,西南与三钢站连接。主要为焦化厂运送煤炭,该站的路局车到达量约占全部路局车的52%以上。平炉站:北通一厂站,西南接三钢站,主要为一钢厂、车轮轮箍厂、中板厂、机修厂、原料处废钢车间、三焦原料库服务,并担负三钢站中转车流及市炭黑厂的运输任务。三钢站:与焦化站、平炉站连接,主要为三钢厂、初轧厂、高速线材厂、十七冶等单位服务。
运输部于1982年12月开始兴建机车修理厂,一期工程于1986年4月竣工。年修理能力达到洗修840台、小修165台。到1987年底,已洗修蒸汽机车640台。1987年,运输部完成铁路总运量2763.64万吨,水路运量12.42万吨,机车台日运量2804.3吨,厂车周转时间0.484天,路局车在厂一次作业时间10.35小时,机车综合能耗3223.87公斤/万吨公里,万吨事故率0.0094件/万吨,设备完好率90%。工业总产值3004.07万元,内部利润607.02万元,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8465吨,铁路运输单位成本0.645元/吨。万吨事故率、机车综合能耗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机车台日产量、普通车日产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马钢汽车运输处]
马鞍山钢铁公司汽车运输处位于佳山东南麓,东临马向路,北距马钢矿山公司基地1.5公里,厂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平面5.33万平方米。
汽车运输处成立于1978年5月,其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马钢汽车修配厂。1981年3月,马钢矿山汽车修理厂并入汽车运输处。至1987年底,汽车运输处共设汽运一队、汽运二队、汽运四队、客车队、修理车间、修复车间6个生产单位和20个科室。共有职工971人,其中工人588人,技术人员36人,管理人员137人,服务人员89人,其他人员121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8人,会计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1人。此外,汽运处还主办有集体企业——江东运输机械修配厂,有集体职工227人。
汽车运输处现有各类载货汽车135辆、959吨位,其中自卸车57辆、515吨位,各类客车21辆,特种车5辆。机械设备96台,其中普通车床16台,牛头刨床7台,镗床5台,磨床12台,固定资产原值2315万元。1987年,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为:货运量115.63万吨,货物周转量1688.09万吨/公里,车吨日产量58.4吨/公里,汽车大中修110台,车辆完好率94.1%,车辆工作率77.3%,设备完好率93.5%,汽油车油耗23.5公升/百公里,柴油车油耗24.7公升/百公里,运输单位成本0.27元/吨公里,全员劳动生产率9556.12元。其中车吨日产量比国家二级标准高2.4吨公里,汽油及柴油的消耗分别比国家二级标准低11.7%和40%。年产值938.54万元,综合经济利润222.8万元。是年,汽车运输处推行方针目标管理,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能源计量检测率达98%,工艺计量检测率、质量控制计划检测率和计量器具周期合格率均达96.5%。该处还编制了司机“人体生物节率”曲线表,实行安全隐患整改反馈制,万车公里经济损失低于冶金部规定标准。
[马钢机械化站]
马鞍山钢铁公司机械化站位于七里甸,东临宁芜铁路与马鞍山火车站相近,西靠宁芜公路,北与马钢耐火材料厂毗邻,占地面积6.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
马钢机械化站是1975年4月以原运输部装卸队为基础组建成立的,主要承担马钢各厂的冶金原料装卸及重型机械修理。装卸作业点分布在新料场、一焦库料场、二铁料场、小八条料场、一铁渣池、江边综合料场、二铁锰渣池、三钢渣线、三铁料场、二铁料台等处。年生产能力:装卸量900万吨,冲水渣产量6万吨,设备大中修40台次。至1987年底,机械化站共设机械一队、机械二队、特种机械队、修理车间4个生产单位和18个科室,并主办江东第二冷拔加工厂、江东第二金属结构厂、江东第二综合厂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民职工总数661人,其中工人385人,技术人员25人,管理人员75人,服务人员68人,其他人员108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3人,助理会计师1人,助理经济师1人。拥有各种生产设备370余台,其中挖土机11台,推土机10台,卸车机11台,抓斗机1台,装载机3台,各类汽车12辆(包括40吨尼桑平板拖车),吊车3台,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41台,动力设备278台,固定资产原值1031万元。
1978年前,机械化站是马钢公司允许的政策性亏损单位。从1978年开始,实现扭亏为盈,首次上交内部利润9.4万元,改变了原料装卸历来亏本的局面。1982年起,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定额考核制度。到1987年,定额工作形成三级网络,定额覆盖面达到97.6%,定额种数增加到839种。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总装卸产量795.72万吨,机械作业比例98.56%,设备大中修12台,设备完好率100%。设备作业率:卸车机8.54%,推土机15.06%,挖土机15.74%,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1.32万吨,工业产值400.37万元,内部利润53.27万元,千人负伤率0.39‰。
上一篇:第二节 动力供应
下一篇:第四节 修建施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