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喷灌
淮北地区的小口土井建设始于1975年至1977年间,当时各地主要抓机井建设,小口土井未引起水利部门重视,仅作为一种群众性的临时抗旱措施。
1978年至1980年间,水利部将喷灌作为重点推广新技术,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淮北地区开始从外省引进单喷头小型喷灌机组,利用机井作水源,在原井灌区又补打了部分井径300毫米的小口土井,以适应喷灌取水的要求。一般6~7眼小口土井配一套喷灌机组,一套喷灌机组仅需1200元,打一眼小口土井约100元,这种灌溉技术非常适合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体制,发展十分迅速。1978年至1980年,采取省安排专项喷灌建设经费、适当补助的政策,3年共投入补助经费780万元,亩均约30元。1981年起,省里不再安排专项喷灌补助费,改由各地自办。1985年起,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和农业银行还安排了喷灌贴息贷款以支持各地喷灌事业的发展。至1986年,淮北地区已拥有喷灌机10777台套,小口土井数为64662眼,有效灌溉面积达49.81万亩;至1988年,喷灌机拥有量已增至21024台套,小口土井数为126144眼,有效灌溉面积达100.18万亩。各地在发展喷灌的同时,还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喷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