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章 电力工业

第一节 概述

马鞍山电力工业始于民国27年(1938)。是年,侵华日军在马鞍山安装柴油发电机4台,容量300千瓦。民国32年,柴油发电机增至9台,汽轮发电机5台,容量约6000千瓦,输电线路长18公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当时发电设备和输电线路均遭严重破坏,实际发电容量只有300千瓦。民国36年8月,皖南电厂筹备处(今马鞍山发电厂前身)成立,计划安装美制5000千瓦汽轮发电机2台,24吨/时链条锅炉3台,66千伏输电线路45公里。原定民国37年底全部建成发电,后因经费拮据等原因,工程进展缓慢,直到解放前夕尚未竣工。新中国成立后,经电业工人日夜奋战,1950年2月,第一台机组试车成功,成为建国后我国自力更生安装成功的第一台5000千瓦机组。1954年7月,两机三炉全部竣工投产,容量为1万千瓦,为马鞍山矿山和铁厂恢复生产及时提供了动力。1958~1973年,马鞍山发电厂先后进行了4期扩建,总装机容量达到8.4万千瓦,成为皖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华东电网和安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电能力的扩大,供电管理也逐步由分散到集中。1972年12月,马鞍山供电局在原皖南供电局马鞍山供电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统一管理全地区的电力供应。通过加强输变电工程建设、增加电网容量,供电能力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到1987年,年发电量6.7亿千瓦时,供电用户1.27万户,供电量15.7亿千瓦时,电力工业总产值6333万元。
全行业现有职工1934人,其中经济管理人员98人,工程技术人员104人,工人1154人,服务人员161人,分别占5.1%、5.4%、60%和8.3%;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工程师30人,助理工程师40人,会计师2人,助理会计师6人,助理经济师13人,助理统计师2人;四级工以上工人933人,占工人总数的48%;职工文化程度比例:大专以上占5.6%,中专占11.3%,高中(中技)占32%,初中及初中以下占52%。全行业占地面积5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368万元,净值4812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6台,总蒸发量402吨/时;发电机组7台,总容量8.4万千瓦;200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变电所6座,35千伏变电所17座,主变压器29台,总容量71.9万千伏安;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28条,总长264公里。长期以来,马鞍山电力行业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做到安全、经济、多发、多供,经济效益在全国电力行业的同类企业中一直保持较好水平。1987年发电量比1953年增加了37倍;供电量比1963年增长12.4倍,平均年递增率11.3%;最高负荷21.7万千瓦,比1963年增长10.4倍,平均年递增率10.6%;平均负荷率96.1%,人均用电量3978千瓦时,线损率年平均1.18%。但是马鞍山地区电力负荷增长较快,导致电网电源容量不足,加上没有220千伏主送电网,1l0千伏及其以下高压配电网也比较薄弱,电压质量、电网安全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一篇:第二节 发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