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兽医组织
当涂为畜禽疫病多发地区,生猪疫病主要有猪瘟、病肺疫、水泡病、链球菌病,气喘病,牛疫病主要有牛出败、牛狂犬病、牛伊氏锥虫病、牛焦虫病等;家禽疫病主要有鸡瘟、鸭瘟、禽霍乱等。
建国前,县里无正规兽医组织,畜禽疫病治疗全靠民间兽医。建国后,兽医组织才逐步建立。1952年成立“当涂县畜牧兽医站”和“当涂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1953年先后在大桥、霍里、博望、薛津、城关等地开办兽医联合诊所,合作化高潮中,基层兽医联合诊所转为集体所有制单位,易名兽医站,并实行全县统一核算。1962年,县畜牧兽医站改为“当涂县畜牧兽医工作总站”,负责全县畜禽治疗、防疫、检疫和品种改良等项工作。1968年秋,撤区为社,陆续成立32个公社畜牧兽医站,全县有兽医142人。1972年开始,县站分期分批对全县兽医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到1974年已基本达到每个大队有1名专职兽医。1980年后,基层兽医站一般由3~7人组成。
二、合作防治
1953年首先在4个区试行耕牛保健承包,对承包耕牛进行定期检查、饲养管理技术咨询及疫病治疗。1954年共对103个农业社的1349头耕牛进行了承包。由于承包耕牛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故死亡极少,1963年春又在大陇公社进行“双包”试点,对耕牛包保健、生猪包阉割。取得成功后,1965年又与生产队签订耕牛承包合同1.7万多头,占全县耕牛总数的88%;签订生猪阉割合同7万户,占总农户的74%。“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双包”合同自动取消。1971年在乌溪公社试行生猪“三包”,即在包治疗、包阉割的基础上增加了包防疫。不久又改为“四包”,增加包治疗药品。1975年,全县实行“四包”的计有175个生产大队。1976年在“四包”的基础上再增加生猪死亡包赔偿的内容,形成“四包一扶持”的治疗制度。1980年底,全县开展“四包一扶持”的有29个公社、284个大队、4399个生产队。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畜禽病防治一度放松,猪瘟、鸡瘟不时零星发生。1982年起,县兽医站改变防疫措施,把原春秋两季突击防疫改为常年防疫,缩小了防疫空档。同时实行生猪、家禽一齐抓,猪瘟、鸡瘟防疫密度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1985年贯彻国务院《家畜家禽防疫检疫条例》,“四包一扶持”合同签订率迅速上升,1986年全县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进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承包,全县基本无大疫情发生,1989年生猪死亡率已控制在1.6%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