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当涂筑圩始于三国时,续于东晋和隋唐,规模范围甚小,属军屯的草创期。宋代人口骤增,朝廷为了增收田赋,曾设“招田之官”,大兴围湖造田,当时全县圩垾为“四百七十二所”。嗣后,圩垾兴废交替,迨至元代圩垾为“三百六十有二”,又经过3个多世纪,至清乾隆时圩垾达446处。本世纪30年代,全县圩垾约300余处。建国前夕,圩垾为180多处。
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修筑圩堤,撇洪联圩,兴建闸站,抗洪涝灾害能力大大增强。1989年,全县圩垾联为17处。重点圩可保(或平)1954年型洪水位,除涝5~7年一遇;小圩可保1983年型洪水位,除涝3~5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