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旧式涵斗
建国前有大小涵斗100多座。其形状似门又似斗,故称水门或斗门。斗上口敞开在堤顶内侧,斗下口贯通“门”并有槽封闭,因开启困难早已淘汰,代之以“通天式”斗门。民国年间大斗门有今一五圩曹村斗门(孔高5米,孔宽2.2米)建于民国12年(1923),官斗门(孔高5米,孔宽2.6米)建于民国16年;王家桥闸(孔高5米,孔宽2米)建于民国18年,大官圩中闸(孔高3米、孔宽2.4米)建于民国18年,乌溪斗门(孔高3米,孔宽2.1米)建于民国22年。这5座涵闸为条石结构,胶结材料为石灰和糯米汁,闸板为木制插板式,门槽两道,中填以土,用人力填挖,此类涵闸普遍渗漏,成为险闸。经维修接长以加固,有的临水闸身改用钢筋混凝土,安装启闭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