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公路

第二节 桥梁涵洞

一、古代桥梁
县境古代桥梁,民国25年(1936)尚有315座。其中已毁276座,余39座。建国后因行政区域变动,划归马鞍山市7座、芜湖市1座,改为涵洞4座、平板桥4座、现代钢筋水泥桥7座,尚存石拱桥16座。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有:

叶家桥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清代和民国年间曾3次重修。叶家桥为青条石结构5孔拱桥,长44米,高8.5米,宽8米。工艺精细,气势磅礴,在古建筑上有“当涂第一桥”之称。叶家桥横跨丹阳河,连接薛津、新市两乡镇,在当博公路兴建之前,是当涂至溧水官道上的重要桥梁。
襄城桥在城关北门外1公里处,为3孔石拱桥。长37米,高6.25米,宽7.3米。建于明代,清乾隆八年(1743)、道光十九年(1839)两次重修,咸丰时遭毁,光绪三十三年(1907)再重建。现桥栏已毁,桥石松动,但人行完好。
藏汉桥位于县城东7.5公里的藏汉村,长8米,宽5.1米,建造年代失考。俗传东汉光武帝刘秀遭敌追击曾避于桥下。民国17年(1928)重修,现人行完好。
龙山桥在县城南5公里龙山桥镇,清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拱桥,长9米,高3.2米,宽5.3米。同治元年(1862)清军与太平军在龙山桥激战,清军曾毁桥以航运军械。同治三年重建,今保存完好。
丹阳西桥在丹阳镇街西,为3孔石拱桥,清顺治年间重修,康熙五十八年(1718)至民国8年(1919)先后4次重修,现人行完好。
二、公路桥梁
民国18年(1929)6月,动工兴建京芜公路,至民国21年先后建成公路桥11座,均为桥面宽5.49米,载重10吨,“洋松”木桩桥,总长153.5米。民国22年,12号桥续建时,北岸改用钢筋混凝土桥台,翼墙用浆砌片石,中墩采用两排钢筋混凝土桥桩,桥面仍为松木结构。民国24年,拟在境内姑溪河上建桥,因经费缺乏,只能暂时采用组合木舶船渡运车辆。同年12月,经与江南铁路公司协商,在铁路桥面加铺木板通行汽车。建国后,县境公路桥梁建设随道路通车里程的延伸不断增加。1950~1952年恢复和整修公路时,首先将宁芜公路原有木质桥梁改建为石拱桥,1958年后又逐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永久式桥梁。至1989年,全县共新建和改建永久式桥梁109座,总长2910.14米。其中:205国道6座,当溧省道12座,县道7座,乡村公路84座;内有大型桥梁6座,中型桥梁12座,小型桥梁91座。
姑溪大桥位于县城南205国道1341k+100米处,跨姑溪河。1958年12月动工,由安徽省公路局投资兴建,钢筋混凝土桥墩,6孔贝雷式钢梁。1960年11月竣工,12月正式通车。1971年6月,在原址由安徽省交通厅第三建桥工程队将钢梁改建成钢筋混凝土T型梁,1973年4月建成通车。桥长148.26米,净跨径138.26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设计荷载:汽车—10级,履带—50。
太白大桥在新马线5.6公里处的青山河上。建桥前汽车进入大公圩必须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舟桥部队架设的浮桥。1974年10月,马鞍山钢铁公司为姑山矿生产及大公圩运输需要,投资兴建此桥,1976年8月竣工通车。为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长180.5米,8孔,跨径177.6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0.75米。梁底标高14.7米,桥面标高16.18米。设计荷载:汽车—10级,履带—50。
釜山大桥位于澄釜线12.5公里处的联圩新河上。1977年3月兴建,次年8月竣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90米,单孔,跨径64米,拱矢度8~64米。桥面车行道7米,两边人行道各0.8米,桥面标高17米。设计荷载:汽车—10级,履带—50。
塘沟大桥在湖阳乡塘沟河上,1976年4月开工,次年10月竣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51米,单孔,跨径42米,拱矢度5.2~42米。桥面车行道宽6米,两边人行道各0.8米。
丹阳东新桥在当溧公路26.3公里处的联圩新河上。1976年10月兴建,1978年5月竣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68.2米,单孔,跨径45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75米,桥面标高16米。设计荷载:汽车—10级,履带—50。
湖阳大桥位于丹阳湖三叉河上,是连接县境湖阳乡及江苏高淳县的重要纽带。1986年4月开工,由省公路局投资100万元,马鞍山市财政拨款130万元,县自筹100万元兴建,1989年12月竣工。全长278.8米。钢筋混凝土T型梁。其中子桥3孔,共跨60米,母桥10孔,共跨200米,桥面车行道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桥面最大标高16.35米。设计荷载:汽车—20级,挂车—100。
三、涵(桥)洞
县境各干支公路线上涵(桥)众多,类型各异。有铁管涵、混凝土石板涵、水泥管涵和预制水泥盖板涵等。1987年,全县共有公路小桥涵119座,总长622米,涵洞488道,总长5725.3米。其中,205国道有一字型涵洞34道,八字型涵洞20道,共长1361米,全部采用浆砌片石护坡脚;当溧省道有桥涵12座,长67.6米,涵洞220道,长2714.7米。涵洞最大孔径为250厘米,最小21厘米,大多在30~60厘米之间。涵面盖土一般在50~100厘米左右。
上一篇:第一节 道路建设
下一篇:第三节 公路运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