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上运输
一、旅客运输
历史上,县境旅客和商贾往来主要由水路乘坐木帆船。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始有芜湖顺丰、泰昌等轮船局开辟芜湖至南京客运航班,途中停靠当涂金柱关和采石。二十八年,县商人张楚山在河南马驿街创办轮船局,有“楚平”、“楚北”两小轮往返芜湖、南京,沿途载客。三十二年,芜湖至宣城航线开通,黄池、乌溪两地通航。至民国初期,先后有泰昌、戴生昌、扬子、泰丰4家轮船公司在县境航路行驶,年营业额总值约大洋7千元。民国22年(1933),县境共辟有客运航线6条。当涂至芜湖、南京、和县3条航线,由载客240~300人的小轮全年开航,每日1班;当涂至宣城航线因航道限制,半年为小轮开航,半年由木帆船行驶,当涂至高淳、泾县均为木帆船载客,全年行驶,上述6条航线,年客运量约为31万人次。此外,县城、护驾墩、塘沟、黄池、乌溪等地尚有每只可载客8—12人的“湖北划子”和“八仓子”木船40余只,在各条内河专门从事客运业务。民国24年,京芜铁路建成通车,当涂至芜湖、南京航班业务逐渐清淡。民国26年当涂沦陷,所有客轮均停航,旅客往返只能雇用小划子和木帆船。抗战胜利后,于民国35年10月恢复当涂至高淳航班。至解放前夕,当高航班停航。
建国后,当涂中心港务站经营的客运航班,先后有当涂至高淳、当涂至黄池和芜湖至宣城(停靠黄池、乌溪)3条。当涂至高淳航班,全程59公里。1950年3月,由镇江航政办事处调用私营公利轮船局“飞簧”轮(24匹马力木壳煤气机、37个座位)恢复营运,当日往返。当涂、高淳各设自办站,沿途护驾墩、陈公渡、花津、大陇口、塘沟等地设代办站。1951年又由芜湖航政办事处派私营“飞麟”轮与“飞簧”轮对开当高航线,冬季枯水期停航。1956年4月,芜湖内河航运公司调“安徽115号”轮增开当涂至黄池班线,全程39公里。沿途停靠龙山桥、钟山、姑山、查家湾、中闸等地,在黄池衔接芜湖至宣城客班轮,当日往返。1968年5月,由县航运公司“红星1号”机轮投入当涂至江心洲航班,每日往返2次,全程5公里,年客运量约21.6万人次。此后,又陆续投入挂机船5般,经营当涂至护河航线,日均运送旅客近600人次。从80年代起,运输市场开放,乡镇集体和个体纷纷购船经营客运业务。至1988年,全县报经批准经营客运的挂机船共有17艘,386吨位,承运当涂至彭兴、护河、黄池、花津、塘沟、中闸、江心、洲头和太兴9条客运航线,日均运送旅客2200余人次。
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县中心港务站年均客运量在20~40万人次之间,最高的1962年曾达68.4万人次,周转量400~600万人公里。从80年代开始,由于运输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公路客运车辆的迅速增加,客运量逐年下降。1984年,县中心港务站全年客运量尚有15.9万人次,至1988年仅有0.3万人次,定期航班亏损严重。当涂至黄池客班停航。1988年,当涂至高淳航班停止营运。次年,该站客运业务全部停顿。
二、货物运输
民国时期,县内从事水上货运的船户甚少,经常停泊当涂、采石及县境各内河经营货运业务的,大部为桐城、芜湖、南京、镇江、宣城及湖北等地船户。载货以米、麦、豆、麻等为大宗,往来沿江各地。民国2年(1913),宝兴铁矿公司在采石建造码头,始有轮船进港装货,年出口粮食和铁矿石约10万吨。民国22年,桐城帮共有木帆船80余只,每只载重15~30吨,其他各帮船只因来无定数,行驶亦不定时,船只数和货运量均无法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姑山、钟山等矿山进行掠夺性开采,长期雇用芜湖80吨以上木船20余艘运矿至江岸,再由轮船外运,年运量约15万吨。
建国后,经过对木帆船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一批水上专业运输企业,水运业务逐步得到发展。70年代后,传统的木帆船已大部被各种机动轮驳船取代,水上运输能力和运输量大幅度增加。1949年全县仅有从事货运的木帆船325艘,年货运量6.4万吨,周转量59万吨公里。到1979年,全县已拥有拖轮9艘1020马力,轮驳船124艘3664马力和木帆船16艘134.5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30万吨,周转量2269万吨公里,分别比1949年增长4.7倍和38。80年代后,运输市场开放,乡镇集体和个体船户纷纷经营货运业务。到1989年,全县报经批准的专业货运企业已达16家,计有各种轮驳船1263艘29546吨位,全年完成运输量75万吨,周转量12244万吨公里。主要运输企业有当涂航运公司等3家。
当涂县航运公司前身为当涂县木帆船联合运输社,建立于1951年10月。1958年8月改组成立当涂港上游人民公社,1964年1月改名当涂县水上运输合作社,1979年改为今名。系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交通局。1958年该公司有拖轮1艘,木帆(驳)船365艘4235吨位,全年完成运输量43万吨,周转量951万吨公里。1976年后,随着运输生产的发展,对原有木帆船逐年进行更新改造,到1988年已实现运输轮驳拖带化,单船运输挂桨机化。1989年,公司下辖8个运输船队,1个船舶修造厂和1个综合厂,有在册职工775人,拖轮11艘、驳船118艘8076吨位,固定资产净值616万元,全年完成货运量27.7万吨,周转量5737万吨公里。
当涂县航运大队隶属县航运公司领导,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1981年4月由48户下放回收船民组建,当时有拖轮4艘160马力,驳船14艘302吨位,完成货运量0.3万吨,周转量119.8万吨公里。到1989年,共拥有拖轮5艘655马力,驳船49艘2345吨位,机动运输船20艘468马力,有职工221人,年完成货运量8.57万吨,周转量2426万吨公里,经营收入98.5万元。
城关镇水运公司系城关镇办企业,前身为城关镇红旗渔业大队。1979年,该大队仅有木船17艘193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0.4万吨,周转量100万吨公里。1984年起转为专业水运企业,改为今名。1989年,有职工1590人,各种轮驳船379艘20600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40万吨,周转量1200万吨公里,运输收入704万元。运输量和运输能力居全县各运输企业之首。
三、船舶修造
1959年,县航运公司于城关上河南建立船舶修造厂,当时有职工15人,主要任务是对木帆船进行维修和改型。1966年,该厂首次建成20马力木质机帆船1艘,载重量27吨。1969年,为适应运输拖带化需要,成功地将1艘21.5吨木船改装成80马力内燃机拖轮。70年代,由于木材、桐油奇缺,加之旧式木船普遍老化,维修困难。1971年该厂派技术人员赴广东、江苏学习木船加钢丝网水泥层和水泥船制造技术。同年试制成第1艘40吨钢骨架水泥驳船。1975年后,开始全面对木帆船进行改建,安装挂桨机。至1989年,该厂共建造钢骨水泥驳船49艘2358吨位,钢质半甲板驳船6艘420吨位,水泥挂桨机船30艘376马力,水泥机帆船8艘160马力,改建和新建拖轮4艘470马力。1989年,该厂共有职工167人,有各种机械设备23台(件)。可以维修300马力以下、建造250马力以下拖轮,建造各类水泥船和500吨以下的钢质驳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