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企业
1955年以后,农村工业的主体,主要是高级农业社时期兴办的编织、粮油加工、小农具修造等作坊式的小型企业。此后,逐年有所发展。
1958年“大跃进”,工业一哄而起。是年8月统计,全县共办土农药厂1469个,土化肥厂3326个,颗粒化肥厂312个,农机修配厂143个,以及铁工、陶器、饲料、铁矿、榨油、芦苇编织等,计办工厂5323个。所谓土农药厂,就是在村边田头支一口铁锅,用蓼辣草熬汁。而土化肥,则是堆积的土杂肥加入少许磷、氮肥,拌匀而成。
1959年,“大跃进”产物大部分停办,全县仅剩24个,职工2351人,占全县劳力总数的1.9%。在此后的10余年中,农村工业几乎处于休眠状态。直到1976年才开始复苏,当年全县社办工业产值875万元。
1978年社办工业企业104个,产值1322万元。1979年社办工业企业增至144个,队办工业企业357个,工业产值1800万元。80年代后,乡镇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业门类涉及采矿、建材、机械、轻工、针织、食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30个。有些乡镇工业富有特色,如两博(博望、新博)的刃具模具工业小区,龙山桥的轧钢工业小区,黄池的食品工业小区,已初具规模。1989年,乡镇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80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