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园林绿化
明清时期,县城绿化和园林建设几无可言。民国22年(1933),始辟凌云山培植公用材林地。民国24年皖建设厅整理采石名胜,开辟翠螺公园。民国37年,翻修主要街道时,开始栽行道树,多为刺槐。民国时期,建有中山公园,址在今城关粮站西北首,园内培植花草,有7间花房,名“揖翠庐”,建亭2座,设小木船数只供游客观赏西城河风光。日军侵占当涂后,县城园林和树木花卉毁坏严重。
建国初,绿化重点在开发荒山、建设沿江防护林带上,城镇绿化未予重视。1963年发动500余人上街植树3080株。是年起,4条主要街道(东大街、西大街、南寺巷和提署街)栽起行道树,之后逐年栽培,城关空闲地、市民庭院及房前屋后逐步形成绿荫,但树种单一,多是法国梧桐和泡桐。1983年翻建东大街水泥路面后,将原有行道树法国梧桐全部换栽香樟树,以后南寺巷、西大街的行道树也换栽香樟。1987年改造提署街东西两段时,将行道树换栽桂花树和香樟树,同时开辟路心绿岛,并间植黄杨和刺柏。至1989年底,城区街道行道树共栽植香樟1000余株。
1985年后城区逐步开辟绿地和园林,西门外有蘑菇亭、路边公园,西门口有假山、六角亭及滨河绿化带、跳水台;东门行春桥两侧有花坛及路间草坪;大转盘有花草与雕塑等景点。至1989年底,城区共建成公共绿地、花坛、草坪面积达3400平方米,路心岛50个,全长1100多米。1980~1989年,县城绿化总投资11.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