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教育、哲学、文学、图书

第四节 图书


安徽历代均有府、县儒学藏书、书院藏书和私人藏书。藏书家古有浙江第一、安徽第二之说。私人藏书尤以徽州、桐城为著。有文献记载私人藏书最早起于南唐,兴盛于明末清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库全书开馆向民间征求书籍,歙人鲍廷博献书600余种、祁门马曰裕献书776种,居全国献书量之首位。丰富的图书保存传播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学人,促进了安徽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研究的昌盛。
安徽图书馆事业早在清朝即露端倪。建书院、兴学堂,堂内设藏书楼,即为早期图书馆的雏形。民国元年(1912年)创立于安庆的省立图书馆,是当代有文献记录的安徽省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民国24年《安徽区图书馆大纲》颁行,规定10个行政督察区各建图书馆1所。之后,无为、天长等29个县也相继建立了县图书馆。这年省立图书馆藏书共计17650种,94515册。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民国27年安徽沦陷,安徽省的藏书和图书馆在辗转迁移中损失了大量图书,有的馆舍和藏书全部被毁。到了民国29年省立图书馆藏书仅剩3万余册。抗战胜利后、图书馆有所恢复。1949年安徽省有4所公共图书馆,3所高校图书馆。
建国后,皖北区合肥图书馆成立,1953年8月改建为安徽省图书馆。50年代安徽新建了县图书馆36所,省辖8个市均建有图书馆。“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省图书馆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县级图书馆除无为、天长两馆名义保留外,其余均划归县文化馆图书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省根据国家“七五”规划精神,计划“七五”期间县县都建有图书馆,全省共有29个市、县馆新建或扩建馆舍,绝大部分县及县级市馆脱离文化馆恢复独立建制。此外,其它系统的图书馆蓬勃发展起来。到1988年底,安徽省已有高校图书馆39个(不含成人高校及军事院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资料室遍布全省科研单位,规模以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文献馆、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最。工会系统以两淮煤矿、铜陵铜矿、马鞍山铁矿图书馆(室)最多,且已建成网片。截止1990年,安徽省共有84个公共图书馆,其中省级公共图书馆1个。除黄山市无市级公共图书馆外,地市级公共图书馆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74个。
1989年4月,安徽省芜湖市图书馆、太湖县图书馆、东至县图书馆、蚌埠市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文明图书馆”称号。
上一篇:第三节 文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