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附录

二、丹阳湖变迁

丹阳湖简称丹湖,因秦置丹阳县而得名。先秦时为薮泽,古中江由泽所经,即沟通吴楚的“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宜兴县南)入海”(《汉书·地理志》)。迨两汉时中江淤塞,湖泊才逐渐定型,最大湖面积3000平方公里,形成皖南山洪的汇集之区,长江西水东流入震泽的通道。今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当涂、宣城、芜湖、溧水、高淳等县沿湖圩区,原均属古丹阳湖地。
丹阳湖地质构造本为燕山运动后期因断裂而形成的洼地,属于第四纪淤积层。因长江和区间洪水夹带泥沙的淤积,湖泊日益萎缩,出现较多的洼地薮泽。
当中江因淤塞排泄不畅,丹阳湖夏秋一片汪洋,冬春则露滩。随着生齿日繁,尤其军屯兴起,沿湖滩地由零星围垦发展为连片圩区。
丹阳湖筑圩肇自三国,唐宋为鼎盛期。因屡经围垦,使古丹阳湖成为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宋代沿湖有圩千余口,仅当涂就有“四百七十二所”。
解放初,丹阳湖湖区面积184平方公里。湖滩地生长茭草(结菰米)、鸡头菜(结芡实)、菱、藕、莼等水生植物,也是野鸭、鹅鸡等水禽栖息之处。汛期鱼类洄游其间,饵料丰富,生长甚速。沿湖有“日产斗金”之说。而湖滩部分洼地,却是钉螺的巢穴,血吸虫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沿湖干部、群众渴望能围湖灭螺。
1966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某部报安徽省批准,围垦丹阳湖20平方公里,称为丹阳湖军垦农场。这是解放后围垦丹阳湖之始。
1969年水灾,圩区损失惨重。血吸虫病重疫区的湖阳公社,人多田少,同年11月23日,发动劳力沿老圩围垦丹阳湖,连续三个冬春苦战,围湖造田47.3平方公里。
1970年冬,高淳县沧溪、丹湖两公社,围垦丹阳湖10.2平方公里(超出“华东协议”规定的管理范围3平方公里),初名西湖滩圩,现名胜利圩。
1971~1974年,大陇、新丰等10个公社联合围垦丹阳湖,筑成南、北二圩,南圩(原名花津湖)面积32.06平方公里,北圩面积21.4平方公里。圩址紧靠大公圩东埂,也是钉螺较多的疫区。
加上零星围垦,丹阳湖共围垦134.52平方公里,占湖的总面积83%。围垦后的丹阳湖,只剩下运粮河等水面,丹阳湖已不存在。
上一篇:一、1990~1994年全县主要情况简述
下一篇:三、历代修志述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