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美术、摄影、书法、金石
美术、摄影、书法与金石这四项艺术门类中,美术、书法、金石艺术历史悠久,从古到今,兴衰起伏,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摄影术在人类艺术领域中是后起之秀,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才传入中国。它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正随着时代推进而日新月异。
安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的省份,为这几项艺术门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土壤和层出不穷的人才。使其在创作、理论研究与社团建设上均取得可观的成绩。
美术创作方面,国画与版画起源较早,并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国画从戴逵开始,发展到清初走向鼎盛,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中值得大书一笔的几个画派: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以萧云从为首的姑熟画派。乾嘉年间,萧县兴起龙城画派。这些画派对中国的绘画传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徽派版画肇端于墨模镂刻,在明代达到极盛,出现了徽派版画的杰作《十竹斋书画谱》与《十竹斋笺谱》。铁画、年画、剪纸属于民间美术范畴,铁画由清代汤天池创制,并使其成为安徽独特的工艺美术。年画于明清时期在安徽流行,有15幅传统年画流传甚广。剪纸形式根据安徽各地风格的不同而不同,解放前主要由家庭妇女和民间艺人操持,明清时期,安徽以徽州三雕名闻遐迩。
国画在民国期间出现黄宾虹、汪采白等大家。油画、水彩、水粉在“五四”前后传入中国,出现安徽籍油画家王子云、吕霞光、吴作人、潘玉良等。民国期间潘玉良和刘开渠在雕塑创作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美术品类得到扶持而飞速发展。国画老、中、青三代承前继后,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80年代中后期,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与第七届美展中,安徽国画共入选作品13件。油画在建国初期有《淮海大捷》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文化大革命”后,又出现《小樱花》、《乡场》等优秀作品。水彩、水粉画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出现不少具有独特风格的水彩画家,早期以王肇民为代表,后期以柳新生为代表。安徽版画是建国后安徽各个画种中最为繁荣的一个画种,成绩骄人,出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及80年代中后期3个发展高潮。形成了实力颇强的创作队伍,建国至1990年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作品。其中,赖少其等创作的“新徽派版画”在建国后的版画创作流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铁画创作领域出现储炎庆、杨光辉等铁画大师。新年画始于50年代后期,安徽年画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创新性发展。剪纸创作通过有组织地发展,出现了阜阳、和县、亳县等以剪纸闻名的地域,产生一大批优秀的剪纸艺术家。雕塑方面,学院雕塑、民间雕塑和城雕在安徽呈并进式发展。另外,安徽在建国后出现了儿童画、连环画、漫画等美术新品类,并取得佳绩。
安徽绘画发展至1990年,呈现出形式多元化、作品精品化、创作人员年轻化的特点,充分展现安徽省的美术实力与潜力。
摄影创作在建国前主要是抗日战争期间,叶挺将军与张爱萍将军以及陆仁生领导的战地专业摄影队伍拍摄的一些反映战斗生活的图片,其中不乏佳作。另外,“黄山摄影派”创始人郎静山、卢施福、冯四知在建国前拍摄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黄山风光作品,引起很大反响。建国后,安徽摄影队伍逐渐成长壮大,在现实主义纪实摄影与审美功用的艺术摄影道路上继续求索。改革开放后,黄山风光摄影成为创作焦点并取得丰硕成果。80年代后,安徽摄影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取得不少奖项。《安徽摄影家作品选集》中收录1949~1989年安徽摄影家140余人代表作品218幅,较全面地展现了安徽摄影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
安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三国兴盛,发展到清朝,书学更为丰富多彩,帖学期与碑学期均有书法大家出现。民国期间,出现张琴襄、许承尧、张树侯与黄宾虹、吴芝瑛等名家。建国后,书法活动日渐繁荣,以张恺帆、赖少其为首的“皖派”书法家承前启后,各领风骚,赵朴初、林散之是皖籍在外活动的书法家中成就最高,在海内外享有大名的人物。
安徽篆刻在明清时代据有两分天下的地位。出现何震的“徽派”、程邃的“歙派”和邓石如的“皖派”。鸦片战争后,又有黄牧甫的“黟”派。民国期间,叶子铭创建杭州西泠印社,黄宾虹编选《宾虹草堂藏书玺印》。建国后,以童雪鸿、葛介屏为代表的篆刻艺术经几代人继承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出大量好作品。
理论研究与刊物方面。安徽的画派出现在先秦,书论出现在唐代。清代出现画论集大成之作《石涛画语录》与书学总结性著作《艺舟双楫》。这两部书是古代书画论的最高成就。民国期间,在书画理论上,黄宾虹、吴作人、张树侯等作出了一定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安徽书画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如《徽派版画史论》、《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书法简论》、《邓石如研究》等理论系统、资料翔实的著作。摄影理论目前未出现有影响、成系统的专著,但安徽摄影家自80年代起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摄影艺术见解的论文。安徽的艺术刊物自建国后开始出现。美术方面曾有《群众画页》、《画刊》等,现有的《安徽美术家》与《民间艺术》。书法刊物主要是《书画苑》报,摄影刊物有《安徽画报》。这些刊物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
社团建设方面,在1949年之前,安徽艺术社团均是民间团体,如“美术研究会”、“东方画会”、“黑白影社”、“鹰社”等,社团数量少,规模小。1949年之后,尤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团建设飞速发展。艺术创作与交流活动欣欣向荣。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在历史流程中,美术、摄影、书法与金石艺术曾随着它的自身不同的艺术发展规律在时代变迁中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发展面貌。有辉煌,有困惑艰难的探索,有峰峦竞起的繁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努力,发展至1990年,各项艺术的创作、理论研究与社团建设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规模与实力,而1949年之后的艺术普及化与改革开放后的艺术交流的日常化无疑是对安徽省这几项艺术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催化”作用。
目前,安徽的这几项艺术已进入一个全新的良性发展轨道,只要继续保持稳定繁荣的政治经济局面,相信下一个世纪安徽的艺术将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