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人口规模及变动

第四节 人口普查

建国后,曾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3次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安徽省也曾于1970年进行了全省人口普查。
一、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953年6月30日24时,为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当时尚无铜陵市建制,铜官山区人口普查的组织工作由铜陵县负责。普查结果,铜官山区有3268户、17112人,男性10628人,女性6484人。
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1964年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4月27日,中共铜陵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做好我市人口普查的通知》,成立了由一名副市长为组长的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并抽调市委办公室、市人委办公室及公安、统计、民政、劳动、商业、粮食、计委等单位的人员组成人口普查办公室,市属铜兴镇、兴隆镇、狮子山镇和铜港公社也相继成立了临时办公机构。5月21日至6月4日在兴隆派出所横港户籍段进行普查试点工作。
1964年6月30日24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普查结果,全市区有19028户,84209人,平均每户人口5.07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1286人。
三、1970年全省人口普查
1970年12月31日24时,全省进行了人口普查登记。铜陵特区有20113户、111970人,其中男性63352人,女性48618人,平均每户5.57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493人。
1970年,全年出生21619人,出生率为23.39‰;死亡454人,死亡率为4.06‰;自然增长2165人;自然增长率为19.34‰。
四、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1982年6月30日24时为普查标准时间。1981年5月19日,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立,市属各区于1982年4月底前相继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至6月上旬,农村各公社生产大队,城市各街道、居民委员会及县以上企事业单位也先后成立了人口普查办公机构。全市共抽调普查工作人员1220人(临时办公机构工作人员483人,普查员、普查指导员737人)。
普查工作历经工作准备、普查登记、手工汇总、编码、验收5个阶段。
1981年7月至11月,对全市户口进行整顿,调整更换了村栋门牌;摸清了常住人口、自由流动人口底数;全面进行了户口核对,更正户口项目122251个,纠正差错15980个。
1982年6月开展人口普查宣传月活动。制作幻灯片342张,绘制宣传画1530张,编印宣传材料12万份、简报172期,张贴标语千条,报纸发表文章45篇、照片33幅,举办专题广播1900期、525小时,举行报告会、开办知识课620场,组织文艺宣传队6个,演出节目50个,学校教唱人口普查歌曲47首,深入广泛地向群众作宣传。
1982年7月1日至15日,700多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在各级人口普查办公机构的配合下,按照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对全市人口进行普查登记,普查结果,全市区总户数42497户,总人口202578人,平均每户人口为4.16人;总人口中,男性112340人,女性90238人。按登记户口状况的人口数分类为:(1)常住本市、户口在本市的190194人,占总人口的93.89%;(2)常住本市1年以上,户口在外地的11159人,占总人口的5.51%;(3)住本市不满1年,离开户口登记地1年以上的61人,占总人口的0.03%;(4)住本市、户口待定的1160人、占总人口的0.57%;(5)原住本市,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的4人;(6)本市常住户口,外出工作1年以上的5714人,占总人口的2.82%。
1982年7月市区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出生2534人,出生率为12.63‰,死亡855人,死亡率为4.16‰,人口自然增长1679人,自然增长率为8.37‰。

上一篇: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