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建国前,铜陵的建筑业多为个体经营,工具简陋,建筑结构简单,以搭建民房为主。较大工程由当权者组织民间匠人施工,工程结束解散。
1951年,华东建筑工程公司在铜陵设立铜官山工程处,从事采矿冶金工程建设。1952年底,该公司撤走,铜官山矿务局以该公司留下的部分人员为基础成立矿务局建筑安装队,有职工1200人。1958年初,成立矿务局建筑安装公司。之后,该公司隶属关系和机构、名称多次变动。
为加强地方工程建设力量,1957年6月成立市辖第一个地方建筑施工企业——市建筑工程队,有职工340人。1959年1月,铜陵县建筑工程队和铜官山市建筑工程队合并,成立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全员690人。至此,铜陵形成两支建安施工队伍,共有职工2700人,有汽车20台,建筑机具十多台。60年代到70年代,陆续成立几个小型建筑企业。1976年4月,市属第二个较大建筑企业——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全员667人。1982年9月,又成立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全员265人。
1958年以前,建筑安装业在经营方式上采取承发包制度,工程建设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施工单位包工包料,对工程的质量、工期全面负责,施工企业内部又实行层层承包,工程进度快,质量也较好。1958年以后,废除了承发包制,劳动生产率下降,施工力量大起大落。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建筑安装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职工平均人数达3258人,房屋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自行完成工作量99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289元/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再度受到破坏,从1967年到1976年的十年中,建安企业年平均完成工作量1574.9万元,年均房屋竣工面积59527平方米,年平均劳动生产率2430元/人,建设工期也比“一五”期间延长一倍以上。
8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开放,又陆续成立一批中小型建筑安装企业,施工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近年来,建安企业广泛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承包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工程工期缩短,质量提高,利润逐年上升。到1985年底,市建筑安装业已初步形成拥有勘探、设计、建安施工、构配件加工、水泥制品生产以及科研、教育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市主要施工企业职工总数达1.08万人,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055.6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345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