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八章 电子工业

第三节 电子元件

铜陵市电子企业所生产的电子元件有两类:玻璃釉电容器和各种薄膜电容器。产品有CI 1、CI2、 CI3、 CI4等型号的华峰牌玻璃釉电容器和 CL10、 CL11、 CL16、 CL21、涤纶薄膜电容器、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和聚苯乙烯、聚丙烯电容器。玻璃釉电容器生产厂家为元件厂,薄膜电容器生产厂家为元件二厂。1973~1985年累计生产玻璃釉电容器11384.19万只,1976~1985年累计生产薄膜电容器14185.62万只。1985年生产能力为:玻璃釉电容器3500万只,薄膜电容器5000万只,其中薄膜电容器生产均采用从日本引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生产。 CL20、CL21型1982年以来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CI1、 CI4型电容器1980年以来被评为省优。 CI20、 CI21在1983年被评为省优后,在1985年全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并于当年通过省标准局组织的验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两类电容器产品销往上海、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和国防工业部门。
1985年,共生产电容器8265.23万只,其中玻璃釉电容器3322.41万只,薄膜电容器4942.82万只。
一、玻璃釉电容器
CI、 CI2、 CI3、 CI4、等型号的华峰牌玻璃釉电容器、适应于高频、低频电路、产品具有体积小、容量大、耐高温、耐潮湿、可靠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仪器、仪表、电台雷达等,是用于军工通讯和民用电子设备的发展中产品。该产品的生产厂元件厂是国内目前生产同类产品的主要厂家之一。
1969年,铜陵特区服装厂在决定发展电子工业后,抽出20多人到上海培训,回来后按照上海无线电六厂的工艺试制CI玻璃釉电容器,1970年试产出第一批质量基本合格的产品,填补了省电子产品的一项空白。1973年8月 ,元件厂成立后,在原有固定资产约10.7万元的基础上,由工业局提供1万元作为办厂流动资金,继续生产玻璃釉电容器。1975—1976年,元件厂技工再次到上海无线电六厂培训,引用该厂工艺,先后试制出CI型低频玻璃釉电容器和CI型高频玻璃釉电容器,并投入批量生产,产品合格率达83%以上。元件厂被四机部列为定点生产企业,产品逐步为国防军工生产配套。1981年第一步技术改造结束,玻璃釉电容器由1979年的年产350万只增长到1981年的1000万只。1983年元件厂进行以引进技术和设备为主体,内涵改造并举的第二步技术改造,先后于1984年2月与美国CLADAN公司,1985年10月与香港捷英公司分别签订引进年产6000万只独石电容器、年产120万只石英谐振器技术与设备生产线的合同,并于1985年末年完成扩建厂房3200m2的主体工程。由于美国政府以及巴黎统筹组织对高技术及设备出口的限制,预计独石生产线将延期一年到货,针对上述情况,元件厂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挖掘内部潜力,进行内涵改造,扩大生产能力自制、改造联动轧膜机隧道炉等关键设备11台(套),在引进生产线未到厂的情况下,1985年产品产量超过3000万只,比1981年增长二倍。第二步技术改造实施后,产量连年增长,1984~1985年两年产量达5442.7万只,产品在用户中信誊大为提高,元件厂也发展成为以生产多种陶瓷电器为主的综合性企业。
在生产工艺及改进上,1974年基本上能独立解决玻璃釉电容器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第二步技术改造过程中,引进国内同行业厂家的先进技术,进行内涵技术改造。单台机轧膜改造成四台机联动轧膜,提高了质量和工效;烧结用马福炉改造成一台隧道窑,提高了工效,节约了能源,分子银研制成功,为端头银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对产品配方增加了失重的测定和试片温度系统的控制,从而确保瓷料质量。在烧结工序上,每天进行入库抽样检验,改变了烧结工艺,解决了早期失效问题。还在可焊性、抗潮湿性等方面作了改进使抗潮湿试验和高频负荷试验合格率均为100%,抽CI2、CI3、CI4三批样品送电子工业部验证,全部合格。设备工艺的改进既提高了质量,又扩大了产量和销路。
元件厂生产的玻璃釉电容器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无线电生产厂家和国防工业部门,初步形成自身的销售网络,在稳固中不断发展。1980年销售收入为157.4万元,1985年达到559.74万元,比1980年增长256%,平均年递增28.9%。元件厂于1985年11月经市企业计量定升级审查组验收,取得三级计量合格证。
二、薄膜电容器
CL10、CL11、CL12、CL13型号铜峰牌涤纶薄膜电容器、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和聚苯乙烯、聚丙烯电容器,均系采用从日本引进的电容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用于直流和脉动电路中,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电性能优越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并且有一定的自愈性能。
1976年初,元件二厂派员前往上海无线电六厂学习涤纶薄膜电容器生产工艺和专用设备制造技术。4月,CL11型涤纶薄膜电容器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省电子产品的一项空白。在全国电子产品订货会上,一次订出涤纶电容器60多万只,同时和714厂(南京无线电厂)建立了供需关系,当年投产,当年收益,产量达63万只,盈利2·2万元。1978年下半年,自制真空镀膜机成功,这台设备为发展新品,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7月,CL20、CL21型金属化无感涤纶电容器试制成功。1980—1981年第一步技术改造,使电容器生产能力由1979年的2000万只,增长至1981年的1000万只,为以后的技术引进打下较好的基础。1981年,CB10、CB11型聚苯乙烯电容器和CL9A(CBB60)型金属化涤纶风扇电容器先后仿制成功。1983年,开始第二步技术改造。1984年1月,元件二厂引进日本冈谷公司的两条薄膜电容器生产线全部投产,可生产:CL10、CL11有感涤纶电容器,CBB10、CBB11有感聚丙烯电容器,CB10、CB11聚苯乙烯电容器,CL12无感涤纶电容器,CBB12无感聚丙烯电容器,CL20、CL21金属化涤纶电容器,CBB22金属化聚丙烯电容器,CL5金属化聚碳酸脂电容器,以及各种复合膜电容器。1985年薄膜电容器产量达4942·8万只,是1981年第一步技术改造后的4·7倍;产值达1690.1万元,是1981年的7.7倍;实现利润371.5万元,是1981年的7.1倍。元件二厂一举跃为全国生产薄膜电容器的主要厂家。在生产工艺及改进上,两条引进线的特点是消耗低、品种多、规格全,产品质量达到日本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两条线配置了一台OKY——3S型有感卷绕机,可卷绕几十个微微法拉(P、F、UUF)、几百个微微法拉的有感聚烯电容器,这种电容器具稳定性高,损耗小和很好的频率性。该卷绕机采用微机处理控制,操作方便,绕出的产品稳定可靠,便于大量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相比,由于引线直接焊在电极箔上,引进部分有辅助膜保护,并采用了涂硅油工艺,涤复包封采用了真空浸渍和优良的包封材料,新增了损耗、短路、飞弧等测试项目,所有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可焊性均有明显提高。产品的体积容量、外观等也有了明显改善。金属化电容器生产,由于采用了机器卷线、热压扁、自动喷金、自动焊接、赋能等先进设备,产量大、容量一致性好,合格率大幅度提高。
元件二厂生产的薄膜电容器,畅销省内外300多个生产厂家和国防工业部门,形成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1985年销售收入为920.8万元,比1980年增长10倍,平均年递增62.6%。薄膜电容器和金属化涤纶电容器从投产起就按部颁标准组织生产。CL型涤纶薄膜电容器于1980年获得省优,1985年复评为省优。CL11型涤纶薄膜电容器于1980年获省优。CL20金属化涤纶电容器于1982年获得省优。CL21金属化涤纶电容器于1983年获得省优,在1984年 全国集中测试中,获总分第一,并在1985年通过六级可靠性试验。1985年4月经市企业计量定升级验收小组 审查,元件二厂取得三级计量合格证。
上一篇:第二节 电子整机
下一篇:第四节 电子基础材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