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一章 钢铁工业

第四节 辅助系统生产

一、焦化生产
铜陵炼焦工业,始于1958年。为适应当时大办钢铁的需要,市先后于1958年、1959年 建成“铜官山市横港炼焦厂”、“铜陵市洗煤炼焦厂”,采用流槽洗煤和土法炼焦。其间 铜陵市洗煤炼焦厂建成301洗煤机年洗煤30万吨原煤的洗煤厂、红旗3号焦炉及土法炼制煤焦油车间并投产,1961年7月,上述两厂合并成立铜陵市洗煤厂,1961年下马。
1970年10月,铜陵特区向阳钢铁厂(现铜陵钢铁厂前身)在原铜陵市洗煤炼焦厂旧址兴建焦化车间。1981年5月,焦化车间从铜陵市钢铁厂划出,单独成立铜陵市焦化厂。从1970年始建至1985年,铜陵的炼焦业经历了从土焦生产发展到小型冶金焦化专业生产的过程,产品也由单一(焦炭)发展到目前10余种(冶金焦、民用煤气及化学产品)。到1985年底。铜陵市焦化厂生产已形成备煤、炼焦、回收等生产体系。
〔备煤〕备煤的生产工艺主要由洗煤、运煤、简易配煤三道工序组成。
1970年10月,焦化洗煤流槽建成开始洗煤。1972年7月,年洗30万吨原煤的洗煤设备修复投产,流槽洗煤停产。1973年4月以前,自洗的精煤供土法炼焦。同年4月后,自洗的精煤(淮南气煤)经配合后供66—2型焦炉生产机焦。1979年,淮南原煤停止调进,洗煤工序就止停产。
运煤工序开始于1973年4月。当时66—2型焦炉投产,开始调入精煤,品种有山东枣庄肥煤、淮北瘦煤、焦煤等。为适应生产需要,车间对洗煤厂房进行了改造,增设了运煤生产线,生产班制也因此改成洗、运煤两班轮换作业。自洗煤工序停产至1985年底,只剩运煤生产线生产。
配煤工序采用先配煤后粉碎工艺流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品种的煤炭特性,按照一定比例制出能炼制符合质量标准的冶金焦的原料煤。主要技术标准是使配合后的精煤含灰份10~12%、硫份0.6~1%、水份8~12%,挥发份24~30%(挥发份一般根据季节即对煤气需要量的变化可适当调节)。根据这个标准各煤种配比一般为1∶2∶7(即肥煤∶焦煤(瘦煤)∶气煤)。配煤比例据根种进厂数量和分析数据以及生产调度室根据焦炭质量和煤气需求量的要求由配煤车间(分厂前为工段)掌握。
1979年以前,肥煤与焦煤(瘦煤)首先在储煤场配合,运至4号皮带机尾部两边堆煤场再配入自洗的气煤;1979年洗煤停产后,各种精煤在储煤场一次配合。由于没有机械化配煤装置,煤炭倒运虽然随着推土机、装载机添置而取代了人力小板车,但是配煤方法仍然没有摆脱按车数计数的原始状态。
〔炼焦〕炼焦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冶金焦炭,副产品有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氨水等。炼焦的原料是烟煤并具有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洗精煤。铜陵炼焦生产用的煤有:淮南望峰岗、谢一矿气煤(1980年以前调入原煤自洗),淮北芦岭、朱仙庄气煤,徐州夹河寨气煤、枣庄肥煤、淮北焦煤与瘦煤等。铜陵炼焦专业生产从1970年重新兴建至1985年底,经历了从土焦生产到机焦生产的过程。
1970年10月下旬,第一座萍乡式土焦窑投产,13座萍乡窑与5座开深式窑陆续建成投产。1973年4月土焦停止生产,其间累计生产土焦24836吨。1973年4月,66—2型焦炉投产,至此,土焦生产便转入机焦生产。
机焦生产的主要设备是66—2型焦炉,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冶金焦10.93万吨;配套设备有:200吨贮煤塔一座,四大车一套,荒煤气导出系统设施一套,鼓风冷凝系统设施一套。1973年4月28日,66—2型焦炉2号炉投产出焦,翌年2月9日1号炉投产。冶金焦(机焦)1984年4月前执行部分颁质量标准(即YB287—64),同年4月开始执行国家标准(即GB1996—80)。
焦炉自投产以来,经过维护、维修及两次中修,焦炉本体及附属设备状况基本良好,产量逐步上升,到1984年产量已接近设计生产能力,至1985年底,累计生产冶金焦110.25万吨,煤气自1978年12月开始外供,累计外供民用煤气6701.58万立方米。
二、机修
机修主要承担厂矿生产设备的维修以及零部件加工任务。它由生产维修、备品备件、动力设施组成。钢铁厂机修机构由1971年10月7日的机修连经两次演变,到1982年5月3日成立机动车间(从机电科划出),现有职工133人,焦化厂机修机构由1971年焦化车间的维修班,经两次演变,到1985年成立机运车间(包括汽车队和修车车间),1985年底有职工104人,具有设备大中修能力,并对外承接各种机动车的保养和维修劳务。鸡矿由1968年的机修连经三次演变,于1973年成立机修车间,现有职工80人,9个技术工种,这四个单位备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82台(钢铁厂24台,焦化厂37台,顺矿11台,鸡矿10台),担负着铜陵钢铁工业系统生产设备总量的维修以零部件加工任务。
三、动力
〔电力〕钢铁厂1970年4月从市供电局1#线上架设了一条6千伏高压线路。1972年自筹资金50万元,在厂东南面山坡上建造一座35千伏的变电所。1976年1月从有色机械总厂架设一条6千伏电源,经变配电所输送到各个生产岗位。
焦化厂1970年10月,从水厂临时架设低压输电线。1971年5月改供6千伏高压电源,使用一台100千伏A变压器,9月改用560千伏A变压器。1972年7月1日56千伏高压的3#线路全线竣工,作为备用电源,接通了皖南供电网,并建成配电所。
顺矿用电由繁昌供电局经384#线路的35千伏输电线路供给。在1977年,顺矿35千伏变电所还没有建成,一直用桃冲铁矿转供电。
鸡矿1961年10月从狮子山铜矿架设6公里输电线路。1976年建成10千伏变电所,安装两台320千伏A的变压器,接通市谢家垄变电所的11#线路转送至朱村乡9个村和4个乡办企业。
〔供水用水〕1970年9月,钢铁厂1号高炉日用水量为8400吨,由两台55千瓦水泵在厂东面荷花塘抽取,并建成500吨和200吨保安水池作为备用。1972年250型轧钢机日用水达4800吨,由两台55千瓦水泵在黑沙河抽取。1970年9月至1984年7月生活用水由市自来水公司供应。1974年7月有色公司投资70万元给钢铁厂建造了日产清水1万吨日处理混水2万吨的净化站,至此,生产生活用水自给有余。1984年自筹资金7万元,建成3万吨储水量的回水泵房,解决高炉、热风炉用水。
焦化厂于1970年10月在市郊区铜山第六队水塘边建起面积为20平方米的水泵房,安装了两台20千瓦水泵抽水供应生产。1973年利用原来的小火车轨道作堤坝,挖掘一个人工湖,建起面积为90平方米的水泵房。
顺矿1963年11月,生产生活用水引自孙村长夺水库。1975年,委托省803地质队钻探一口探井,其年均用水72.8万吨,其中新水36.3万吨,循环水36.5万吨。
鸡矿建矿初期,生产生活用水都取自沿矿区的新桥河水。1982年委托省321地质队建一口深井,建井费2万元,解决了生产水源和生活水质问题,并建成140立方米的水池。
〔供风〕钢铁厂1#、2#、新1#高炉配备了供风系统。1970年1#高炉使用风压为3500m2水柱,风量84m3/分,电机容量为100千瓦的3台离心鼓风机,冷风由考贝式热风炉加热。1974年,为解决1#高炉焦比高的问题,安装了喷油设备,进行风口喷油试验。1973年6月27日,2#高炉配备3台助燃风机,其电机功率为10千瓦,鼓入高炉的冷风由3座蓄热式内燃热风炉加热。1984年7月1日原建1#旧高炉、新1#高炉配备2台助燃风机,主电机功率为45千瓦,鼓入高炉的冷风由3座球式热风炉加热。
顺矿鸡矿主要是风钻用风和井下通用。顺矿井下供风有2台压风机,总容量为40m3/分,电机总容量为330千瓦,供风管路总长度1000米,鸡矿有2台压风机,供风总容量为8m3/分,电机总容量150千瓦。两矿选厂各有一台通风机洗选矿石。
四、运输
铜陵市钢铁工业所属企业有机动车120台,其中钢铁厂19台,焦化厂10台,顺矿44台,鸡矿47台。年运输能力:钢铁厂4.8万吨,顺矿7.8万吨,鸡矿42万吨。
钢铁厂1985年底机动车19辆,成立汽车队,职工42人,其中驾驶员18人,修理工6人,管理人员3人。焦化厂1981年4月机动车8辆,成立汽车队,隶属经管科,职工18人,其中驾驶员12人,修理工6人。1985年底,机动车12辆,车辆总吨位48.5吨。顺矿1985年底,机动车44辆,成立机运车间,职工120人。车辆吨位183.5吨,具有大中修技艺,并承接外单位机动车修理劳务。鸡矿1985年底,机动车42辆,大客车3辆,职工106人,车辆吨位205吨,对外承接运输和大中修劳务。1985年底对外劳务创利润20.7万元。
上一篇:第三节 钢铁生产
下一篇:第五节 安全生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