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在矿区内有“永和”、“永昶”等9个经营纺织品的私营商业,经营品种为黑、白平布、印花平布、各种斜纹布、各式色织布、丝绸和部分针织品,每家资本约2000万元至3000万元(旧人民币)。
1953年,矿区国营商业经营机构建立,纺织品由国营商业、矿区职工消费合作社和私营商业交叉经营。国营商业和职工消费合作社销售比重占80%以上,国营商业除零售外还担负市场批发任务。1954年9月,棉布实行统购统销。职工和城市居民每人发放布票分别为34市尺和27市尺,凭票购置各种棉布。由于棉布统购统销后私营商业进货受到限制,矿区内9户经营棉布行业的私商组成经销、代销店,给国营商业代销棉布。1956年初,又将棉布业和百货业的36户私商归口改造,成立了“公私合营百货商店”。同年10月,铜官山市建立,市场销售量大幅度增长。1957年销售棉布66.39万米,丝绸1.56万米,呢绒0.13万米,卫生衫裤1.67万件,棉毛衫裤1.16万件。1958年10月,铜陵工业品批发站(二级)建立,货源充足,销售量增长较快。1959年销售棉布155.2万米,呢绒0.3万米,绸缎4.35万米,卫生衫裤5.05万件,棉毛衫裤3.72万件,均比上年增加一至三倍。1959年以后,由于棉花等轻纺工业原料供应不足,纺织品货源十分紧张。从1961年3月起,除棉布继续实行凭票供应外,对棉毛衫裤、卫生衫裤、床单、毛巾等针织品也实行凭布票销售,同时还对部分汗衫背心、棉毛衫裤、丝绸实行高价销售。在此期间,职工和城市居民定量布票由原来20余尺减少到11尺。1961年棉布销售量比1959年减少72.2%,卫生衫裤减少80%,棉毛衫裤减少75.3%,直至1962年末供应逐步好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丝绸(包括丝绸被面)、化纤布、低档呢绒、毛线等商品一度凭“工业品购货券”供应。
1978年以后,纺织品、针织品货源好转,花色品种增加,销售数量大幅度增长。从1981年1月起,对涤棉混纺布临时免票供应。1982年11月,为了扩大省内产品的销路,解决棉布积压问题,实行临时免票销售。从1983年下半年起,国家正式取消布票,各种棉布、涤棉混纺布、化纤织物、毛呢、绸缎及各种成品服装均敞开销售。
铜陵市几个年份主要纺、针织百货销售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