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五节 个体经济管理

一、个体经营状况
1961年,本市共有小商贩181户,1962年恢复集市贸易,根据市场需要,本市发展了159户个体商贩,全市共有有证商贩336人。1965年发展到400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济有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548户,从业人员618人,其中城镇个体工商户408户,农村个体工商业户140户。1982年,市工商局发文向有关单位提出《关于发展城镇个体经济的意见》,当年本市(含县)个体户达901户。1983年,本市个体经济仍稳步发展,到年底,市内个体户已发展到1374户,从业人员1869人,1984年达到1718户,从业人员2473人。同年,本市开放了被禁锢多年的粮、油、竹木家俱市场,积极做好长途贩运者的登记发证工作,保护合法经营,并加强了管理。
1985年是本市个体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年市区共发展个体工商业1144户,从业人员1972人,到年底,整个市区个体户已达2826户,从业人员4445人(其中农民1588人)、个体工商业人数占市区人口总数的2.2%,超过了省工商局规定的个体户人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7%的水平。同时,还发展合作经营组织68户,753人,比1984年的33户,350人增加了一倍以上。全年市区个体户营业额达1531万元,向国家交纳税收615万元,认购国库券2.22万元。
二、个体经济行业分布
〔商业〕本市个体户以从事零售商业为主,他们租、盖一些小店面,简易棚,分布在各居民村、市场、路边、街头巷尾等场所。基本缓解了市区群众买油、盐、酱、醋、水果及日常生活用品“难”的矛盾。
〔饮食业〕本市个体饮食业主要经营大众饭菜、早点、面条、菜等,基本分布在市场内和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场所。1983年至1985年,市工商局采取集资、投资等方法,在小街市场、人民市场、三公里市场、杨家山市场及市区外围一些市场建造、搭盖了一些房屋、简易棚,形成个体饮食群,缓解了市区居民吃饭难的矛盾。
〔运输业〕1980年到1982年,本市个体户从事运输业的只有16户,1983年《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的补充规定》明确个体经营者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允许使用机动车、船,承办客货运输。1984年,个体运输业达72户,1985年初,市政府发布《关于实行优惠政策,进一步开放市场、繁荣经济的通告》,个体运输业得到空前地发展,到年底猛增到306户,占个体工商业总户数的10.6%,其中汽车运输80户,拖拉机运输200多户。
〔修理业〕本市个体户从事的修理行业主要有修鞋、修钢笔、配钥匙、修钟表、自行车及家用电器等。他们分布在交通要道及比较繁华的地区。1980年,只有16户,1984年有126户,1985年底发展209户,占个体户数的7.2%。
〔小型工业、手工业〕本市主要以加工服装的缝纫业为主,其次为食品加工(面条、面包、豆腐),毛衣加工等。从事缝纫业的个体户基本上分布在居民村、街道旁、市场内(春园商场、人民市场)及周围。其他行业分布在居民村或市场内。1985年发展到446户,占个体工商业总户数的15.5%。其中缝纫业300户左右,改变了本市“做衣难”状况。
〔服务业〕本市主要以旅店、理发、照像、刻字、按摩等业为主。分布在居民村和街道旁。1980年为19户,1985年发展到215户,为总户数的7.1%。
三、监督管理
市工商局对个体工商业进行管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法进行:一是依法登记管理,即办理开业、变更、歇业登记和核发营业执照;二是扶持个体工商业健康发展,教育个体工商业者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合法经营,保护个体工商业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监督和依法查处个体商业者的违法活动。
1981年,市工商局对全市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整顿,对投机违法的个体户进行了处理,共追回非法所得2429.88元,吊销营业执照3户。
1982年4月,市工商局根据国家及省有关发展个体经济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从发展对象。申请个体经营的手续和条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证照管理。对技术行业进行考核管理。1985年市工商局为个体户调解了较大的纠纷16次。
1983年11月,本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正式成立,到1985年底,全市协会会员已发展到2862人。
1985年,人民市场工商所对30多名无证坐地商贩禁止其在市场内转手倒卖、哄抬物价,同时引导他们从事长途贩运活动。
从1983~1985年,市工商局累计收取个体工商业者管理费59.38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
铜陵市个体工商业主要行业统计表

各工商所发展个体工商业户比较情况表

铜陵市工商局个体管理费统计表
单位:元

上一篇:第四节 商标管理
下一篇:第六节 打击投机倒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