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三节 农民教育

1956年以前,铜港公社(现郊区)办有冬学2所,参加学习的农民91人,各生产队办有识字班。建市后,郊区农业社均建立扫盲班,教师由下放干部、农村小学教师、小学高年级学生担任。铜港公社白鹤大队的扫盲班,每天晚上由白鹤小学教师轮流给农民上课,课后由6年级学生担任“小先生”辅导,并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做“生字牌”插在田头,路边,供社员们工间休息时学习;官塘冲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帮助联盟大队社员学习文化;公社党委定期组织各大队党支部宣传委员、学校教师、公社扫盲干部,对扫盲工作进行检查,总结经验,评发循环红旗。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夜校和识字班变成了“红夜校”。1969年,郊区“红夜校”达60多所,有2000多农民参加学习。到1976年,“红夜校”发展到90个点,学员达3314人,主要学习毛泽东著作,不学文化知识,文盲率有所回升。据1978年调查,铜陵市郊区人口13968人,7~14岁的学龄儿童未入学的约占13.2%;26~45岁青壮年的文盲、半文盲约占73%;而10~25的青少年文盲、半文盲约占48%。1979年夏,铜陵市工农教育委员会,把农民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坚持年年召开农民教育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制订计划,布置任务。郊区和铜山区政府,设立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在普及小学5年教育的同时,开展扫盲工作。到1981年底,郊区和铜山区开办扫盲班15个,有555名农民参加学习。他们坚持村办扫盲班和小学办夜校的多种形式办学,建立检查评奖和脱盲验收制度,有计划地扫盲。到1985年底,全市郊区及铜山区非文盲率已分别达到79.9%和69%。
上一篇:第二节 职工教育
下一篇:第四节 干部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