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劳动教育
铜陵地区根据1954年4月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指示》的精神,各校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点,每周安排两节劳动课,把春假改为农忙假。
1955年11月,各小学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组织9周岁以上儿童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拾废铁、种蓖麻、积肥支援“三秋”等。
1958年,铜陵市各类学校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把生产劳动列为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三面红旗”教育,投入“大炼钢铁”、“大战三秋”等活动。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对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方针的理解产生了片面性,导致劳动时间过多,教学秩序被打乱,降低了教学质量。
文化大革命中,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师生下乡下厂,参加生产劳动,学校办工厂或农场,开展学工、学农活动。以劳动代替教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各类学校恢复了正常的劳动教育。开展勤工俭学,开辟植物园,进行社会公益劳动以及自我服务劳动等。
1985年,市教育局要求各级学校要按照教学计划落实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的特点,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学校和社会公益劳动,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大多数学校把学校的环境卫生,植物园的管理、校园花坛的种植和护理,都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轮流值班劳动,作为思想品德的评比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