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师资概况
1949年4月,铜陵解放,按照“暂维现状,逐步改革”的方针,接收了中、小学自愿留用的教师。土改后,农村小学蓬勃发展,师资短缺,从社会上吸收一部分失业的知识分子和失学的青年充实教师队伍。1956年10月12日成立铜官山市以后,各类学校也相应增加,教师队伍日益壮大。这些教师大多数是由中师、大专院校分配的毕业生和外省、外县调来的教师。到1957年,中学专任教师41人,小学专任教师127人,共168人。
随着中、小学的发展,到1965年,中学专任教师增至110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14人,小学教师增至446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50人。这些教师由中师、大专院校分配的有384人,在地方招聘的民办(代课)教师64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队伍波动很大,有的调离,有的被迫害关进“牛棚”,加上普通中学的盲目发展,中师、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很少,造成教师短缺,只有在高、初中毕业知识青年中和工人中招聘,到中小学任教。到1975年,中学专任教师830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就有144人,小学专任教师804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有58人。
1978年,铜陵市委将56名自文化大革命以来被调离的教师,调回教育战线。市教育局根据省下达的指标,从民办教师中,通过考试选招20名民办(代课)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1980年底,市、县教育局联合在铜陵县一中进行了民办(代课)教师文化考试。对合格的发给合格证,对成绩稍差而又年轻的暂时留用,对不合格的,有的调换工作有的辞退。此外,经过平反冤假错案,有些教师恢复了工职。到1985年底,中学专任教师发展到1186人,小学专任教师发展到120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