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建市以前,体育活动重点是以矿山工人为主要对象的职工体育运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等,其中以篮球最为群众喜爱。体育工作主要由铜官山矿务局工会、团委负责,并成立36个群众性的体育协会组织。开辟了几个非标准化的简易训练、活动场地。
建市以后,于1957年3月正式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1958年9月30日,举行了铜陵市第一届运动会。此后,又维修、扩建、再建了部分体育运动场地,1960年3月31日,中共铜陵市委正式同意成立“铜陵市体育学校”(实际未施行)。1961年下半年市业余体校正式成立,培养和壮大了体育运动队伍。市体委积极引导群众参加田径、球类等运动,提倡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开展射击、爬山等简易体育活动,使体育运动发挥着增强体质、活跃生活的作用,体育运动水平亦不断提高。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体育组织受到冲击,教练员被下放,运动队伍被解散,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运动水平日趋下降。
1977年以后,体育工作和体育运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局面。全市性的运动会在中断了20年以后,于1978、1982、1985年连续举办了三次。全市中、小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到1985年达73.2%。全市先后成立了信鸽、武术、钓鱼、龙舟、伤残人等5个群众性的体育协会组织,共有会员450人。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座建筑面积为7800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型体育馆于1985年6月5日破土动工。可容纳游泳、乒乓球、举重、篮球、棋类等项目的综合训练馆也于10月兴建。体育事业经费1985年达26.69万元,比1957年增加了14.1倍。
自1957年以来,本市运动员队伍和裁判员队伍也不断壮大,到1985年,共有篮球、乒乓球、田径、游泳、举重、射击、排球、体操等等级裁判员176名(其中一级19名,二级98名,三级59名),等级运动员504名(其中二级38名,三级185名,少年级281名)。运动竞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到1985年,本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银、铜奖牌183枚(其中金牌72枚,银牌53枚,铜牌58枚)。二人三次获全国比赛冠军,打破4项全国纪录,15项省纪录,1项世界纪录。体育·群众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