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
一、文艺
清末,群众文化十分落后,全县仅有一个和悦京剧院,聘请外地剧团演出一些传统剧目,农村只能在节日期间看看少数人临时组成的戏班,演出一些黄梅小调、倒七等传统地方小戏。每逢春节,城乡普遍开展玩灯活动。民国年间,县城及大通镇的文化生活稍有提高,图书馆、民教馆、怡园(娱乐场所)、金城戏院等公共文化场所相继建立,偶尔还有外地私营电影队来放映几场无声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设施也不断增加。1952年,县黄梅戏剧团、县文化馆、县新华书店和大通文化站相继建立。1957年,全县文化设 施和文艺团体由4个增加到8个。到1965年全县文化设施和影剧团队发展到14个。1978年以后,党的“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落实,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至1985年,全县文化设施和影剧团体发展到59个,其中:文化、图书馆(站)12个、电影院9个、影剧院14个、电影队16个、剧团5个、俱乐部2个、新华书店1个;从事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摄影等各类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达500余人。全县共举办大型文艺会演、调演10次,有3000多人参加演出活动;举办各种美术、摄影展览15次,展出作品100余幅;还举办了一些猜谜语、歌咏会、智力游戏等小型文化娱乐活动。
1978年以后,农村的文化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到1985年,全县乡镇有电影院或影剧院17个,电影队13个;大通、顺安、钟鸣、胥坝、钟仓等10个乡镇办起了文化站。电影队、专业剧团,到乡村巡回放映、演出;农村业余剧团在农闲和节日期间登台演出;一些民间艺人,走村串户,说书弹唱,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二、广播
1953年,大通建立广播收音站 。1957年,县广播站建立,有线广播开始起步。到1964年,全县社社、队队都通了广播。翌年,开始建立公社广播放大站 。1966年,全县共安装大、小喇叭8926只,喇叭入户率达到17.3%。1972年,全县20个公社、镇、除城关镇、渔业公社外,都建立了广播放大站。1974年,开始以县广播站为中心,公社、镇广播放大站为基础,架设广播讯号传输专杆线。到1979年,县至公社、镇架设广播讯号传输专杆线137(杆)公里,全县广播网路的专、支干线基本上达到了水泥杆专线标准化。1985年2月,改县广播站为县人民广播电台,并安装新闻调频发射机1台,使全县各乡镇广播讯号全部无线发送和接收。同年,全县有乡镇广播站18个,共安装大、小喇叭10958只。
三、报刊
民国8年(1929),《新大通报》创刊。嗣后,相继出刊《鹊江日报》、《大通日报》。民国33年(1944)3月,中共皖南地委宣传部在钟鸣上山缪村创办《皖南电讯》,翌年9月1日停刊。民国35年(1946)后,由国民党直接控制的《青锋报》、《松青报》、《铜陵简报》先后创刊;同一时期,铜陵民间还出现了《铜陵文献》、《离草》、《铜陵事》、《松光》、《除夕》等刊物。
1950年9月,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收音小报》印行,一年后停刊。1954年下半年,县委宣传部创办《开荒通讯》,后改名《生产通讯》。1955年元月,又改《生产通讯》为《铜陵生产建设》,发行至100期时停刊。1956年元旦,县委机关报《铜陵小报》出版,5日刊,版面8开。同年9月5日,《铜陵小报》改名《铜陵报》,此后改为3日刊,4开4 版。1960年9月1日,《铜陵报》 停刊,共发行436号。
四、档案
民国时期,县政府秘书室设档案员1名,负责档案工作。
至1953年2月,县委、县政府先后建立机关档案室2个,各配档案员1名。1959年6月1日,铜陵县档案馆建立。同年,公社、镇和县直单位开始建立档案室。到1966年,全县共建立档案馆、室28个,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76名。1976年,县直和公社、镇恢复和建立档案室31个。至1985年,全县共建立档案馆、室74个,其中:档案馆1个,综合档案室25个,文书档案室43个,科技档案室1个,专业档案室4个;县档案馆馆藏档案55个全宗,10046卷,馆藏资料48种,5803册,全县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