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本县未设环境保护工作机构。70年代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985年3月成立县环境保护办公室(简称“环保办”)和环境保护监测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6年市环保局拨款14万元,在县城东红庙建造三层环境监测楼1幢,建筑面积598平方米,一层为办公和辅助用房,二、三层为化验用房。1988年拨款5.9万元,购置722型分光光度计、测氰仪等6种监测仪器及其配套设施。1989年市环保局援助太平、酸度计、干燥箱等10余种监测仪器和部分玻璃器皿,价值1万余元。1990年县环保办有职工8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有环境监测车1辆,主要监测仪器22台(套),可监测、化验16个项目。同时在4个镇各配备专职环保员1人,在其余14个乡各聘用兼职环保员1人。县化肥厂、水泥厂、棉织厂和钟鸣硫铁矿也设专人从事环保工作。1990年县环保办与县统计局、乡镇企业局对全县乡镇工业污染源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工作及其成果获省优秀奖。
污染情况
本县主要污染源是“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废气废气主要来自市有色、冶炼、化工、钢铁工业,其次是县内燃煤工业。据监测,1990年城关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0.084毫克,酸雨出现率为57.35%,最低PH值为3.83,总悬浮微粒浓度为每立方米0.253毫克,自然降尘月平均为每平方公里8.74吨。1990年全乡镇工业废气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下:

全县乡镇工业废气污染总负荷为Pi总=∑Pi=62617.08;万元产值等标污染负荷为12.78;区域等标污染负荷累计百分比:顺安21.14%,钟鸣19.55%;董店13.36%,西湖10.11%,新桥9.65%,朱村8.49%,城关8.08%,金榔3.29%,新建3.21%,流潭1.31%,钟仓1.14%,永丰0.38%,和平0.23%,大通0.04%,安平0.02%;废气主要污染源是水泥、砖瓦、石灰行业,占总污染负荷的71.27%。
废水废水主要来自市、县厂矿。主要纳污体是长江铜陵段、顺安河、新桥河、朱村河、盛冲水库等。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40万吨。1990年全县乡镇工业废水及污染物质排放情况如下:

全县乡镇工业废物等标污染总负荷为Pi总=∑Pi=9.23;万元产值等标污染负荷为:15.66×10-3;区域等祭污染负荷累计百分比:钟鸣96.1%,朱村1.52%,其余小;废水主要污染源是钟鸣硫铁矿,次为朱村硫铁矿。1990年对新桥河、朱村河进行水质监测,有关情况如下:
新桥河水质监测数据

朱村河水质监测数据

废渣全县年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约为60万吨。1990年乡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3.41吨。主要来自黑色、有色及非金属矿山,另有城镇生活垃圾近2万吨。
污染治理
污染源整治1981年在市环保局的支持下,本县对县化肥厂、酒厂、棉织厂、食品厂、塑料厂和饮食服务公司的8台一蒸吨锅炉进行改造,安装了消烟除尘装量,改造后的锅炉达到基本不冒黑烟,烟气色度一般为林格曼0~1级,除尘率可达60~80%。此后凡新增锅炉均需有消烟除尘配套设施,经环保验收合格方能投入运行。
1985年县水泥厂投资10万元,安装了2台高压静电收尘器,并在机械立窑建烟沉降室,设风机消声器。同时投资12.5万元,搬迁了厂区附近受粉尘严重污染的陶山小学及7户居民。1987年县化肥厂建成一套合成氨驰放回收利用装置,回收驰放气,供本厂及新桥矿、铜陵机车厂、凤凰山铜矿、县矿山公司5家企业3400户职工生活燃气之用。1988~1989年城关粮油食品加工厂投资4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安装除尘器,改风运为升运,粉尘排放量大为降低,噪声降为65分贝。1990年县轻机厂安装了一个半封闭水漠防雾设施,初步治理了漆雾对环境的污染。“七五”期间,县城进行了民用煤气工程建设,至1990底,煤气用户达1931户,气化率达40%,年减少195吨二氧化硫的排放。1984年在市环保局的支持下,投资3.6万元,在县医院建成一座污水处理站,用清污分流加氯处理的方法日处理污水35~40吨。正常运转时,经处理后的污水细菌总数由14~25万个/毫升降为20~80个/毫升,大肠菌群由1.6~16万个/升降为20~80个/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986年又建成小型焚烧炉1座,对固定医疗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1986年县化肥厂投资4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对污水进行一级处理。1988年县物资局镀锌管厂投资2.5万元,安装YLZG——3型移动床离子交换废水净化器1台,处理镀锌废水。1990年钟鸣硫铁矿土法上马,建成沉淀池和中和处理池各1个,配备工人10名,三班轮换,用人工加石灰的方法对该矿井下废水进行沉淀中和处理。1988年县化肥厂安装1套煤灰砖设备,利用本厂废渣——粉煤灰制砖。1990年利用废渣3.53万吨,制小砖15万块,大砖50万块。在整治老污染源的同时,本县加强了对新建和扩建项目的管理。对新建或扩建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实行防治污染“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转,以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对百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进行环境评价;百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严格执行审批手续。1985~1990年先后审批环境污杂报告表252份。
排污费征收根据1979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2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本县自1985年6月1日起,在县化肥厂、水泥厂、棉织厂、食品厂、酒厂、轮窑厂、虎山矿、血防站、城关轧花厂、城关米厂、新桥东方红矿和城关红旗窑厂等12单位,开始试点征收超标排污费,开征项目:废气粉尘、废水、废渣、噪声。是年,征收排污费6900元。1986~1988年分别征收7.5万元、7.3万元和3.5万元。1989年4月1日起,由县环保办持“收费许可证”对县境内的化工、冶炼、建材、采矿、选金、造纸等污染较重的企事业排污单位依法全面统一征收超标排污费,共征收26.8万元。至1990年底,先后开征117家,当年征收26.5万元,累计征收排污费72.29万元,滞纳金4700元。按照“专款专用,先收后用,量入为出,不得超支、挪用”的原则,共安排支出环保补助资金41.15万元,其中用于污染源治理21.65万元,用于县环保办自身建设19.5万元,
自然生态保护
1985年经市政府批准,本县建立相思树风景保护区和箬帽山植物保护区。相思树风景保护区位于新桥乡凤凰村,面积为2平方公里,以相思树为主体,另有凤凰落脚石、滴水屋、双龙泉等景点。箬帽山植物保护区位于县城西部,面积730亩,由箬帽山和天王山组成,区外150米为外围保护地带,保护区有植物250余种,其中乔灌木44科101种,天然残次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人工林以火炬松、杉木为主。由国营叶山林场设场管理。1985年5月8日本县渔民在长江捕捞一条国家一类保护鱼类中华鲟。这条中华鲟为雄性,长工2.40米,胸围92厘米,口裂宽12厘米,重90公斤,全身二三处轻伤。市农委科技人员给中华鲟搽了药,并在其尾部拴了一块塑料片作标记,放回长江。1985年11月至次年4月县环保办约请专人对本县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并于1986年5月编印成册。经调查,全县有50~500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1000余棵,隶属19种33科,以圆柏、枫香、枫杨、黄连木,糙叶树、桂花居多,其次是马尾松、冬青、银杏、朴树、小叶栎、女贞、柿、粟等。收入编印资料的古树名木有160棵。1987年市环保局、农委投资4500元,在大通镇永平村要建立农业生态试点,主要是发展沼气、沤肥杀虫、增加肥效,减少蔬菜病虫害,降低农药用量。1990年全村有沼气池97个。1987年12月28日,铜陵白鳍豚半自然养护场在大通镇动工兴建。建成后可养护长江的全部白鳍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