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十二章 近代以后

第二十二章 近代以后

许承尧(1865——1964)字际唐,歙县檀干乡人。清代藏书家。官至翰林院编修。编纂过《歙县志》。曾五游黄山,有《黄山纪游诗》八十一首。
黄炎培(1878——1965)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字任之。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民国三年(1914)到徽州考察教育时曾游览黄山。有《莲花峰绝顶》诗。
张大千(1899——1983)原名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当代著名画家。民国二十三年(1934)曾任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张大千曾三次登临黄山。民国十六年(1927),他和二哥、著名国画家张善孖以及他们的弟子,游览了天海、始信峰等处。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张大千再登黄山。同游的有张善孖和大风堂弟子吴子京、慕凌飞等。张大千在文殊院写下“云海奇观”四字,刻于碑上。为纪念二到黄山,张大千特制纪念墨赠友人。墨的正面有“云海归来,大千居士题”字样。民国二十五年(1936),张大千第三次登黄山。同行的有画家徐悲鸿、谢稚柳。之后,他篆刻一方“三到黄山绝顶人”的印章,以志纪念。1969年,年过古稀的张大千,身在他乡回忆起当年黄山之行,心绪激扬,不可自已,挥笔作《黄山松石图》,并题诗道:“三到黄山绝顶行,廿年烟雾黯清明,平生几两秋风屐,尘蜡苔痕梦里情”。
《黄山纪游》是张大千先生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元宵节“追忆昔游”而“漫设”的。这十二幅山水图鲜明地反映出他中年时期瑰丽雄奇、清新俊逸的画风。
黄宾虹(1865——1955)歙县人,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字宾虹,晚署黄山山中人。近代山水画家。十九岁时,独自离家首游黄山,一生中游黄山凡九次。据《黄宾虹先生年谱初稿》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生八十四岁,在北平。”“是年南归之念迫切,致友人函有‘老且病,不能拔身归黄山为恨’之语。”有《黄山松涛十二图》、《黄山纪游册》、《五龙潭小景》等作品,并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即《黄山画家佚史》四十种)、《黄山画苑略》等。曾任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1934年)。
汪采白(1887——1940)近代山水画家。字孔祁,号洗桐居士。歙县人。历任武昌师范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平生多次漫游黄山,曾言:“吾乡黄山,到处皆可入画。”汪采白擅长于画黄山的青绿山水,格调清新明快。曾在一千多幅黄山图中精选三十六幅出版,题名:《黄山卧游集》。
恽代英(1895——1931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著名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昌。他早年在安徽省第四师范(校址宣城)任教务主任期间,为实现“用休假日期,做普遍全国的乡村运动”这一诺言,曾于民国十九年(1920)寒假,带领九名学生徒步登临黄山。游山三天,其余时间用作访贫问苦等社会活动。后来与同校的图画教师巴叔海在芜湖相会,恽代英说:黄山景致很好,惜在冬天,天都峰未能攀登;同行十人,花钱十一、二元。
陈少峰别号黄海散人。太平县人。民国十八年(1929)编著《黄山指南》二卷。卷上为黄山新图、历史、形胜、建置;卷下为异产、游客须知、游客路程、入山沿途风景、黄山风俗。据其《凡例》称:“拙修黄山志,编辑三年,共一千余页,现号脱稿,因距清康熙间所修之旧志,中间隔二百四十余年,不但全山胜迹陈废靡常,即二百四十年中之人物、艺文搜集恐有挂漏,故延待数月,广加采访,以期克臻完善。兹先将《黄山指南》一书公诸当世”。其山志未能修成。
许世英(1872——1964)字隽人,安徽至德(今东至)人。民国十年至十二年(1921——1923),担任安徽省省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倡议建设黄山风景区,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九日,假南京赈济委员会会议厅,召开黄山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许世英、李应生、刘秉粹、刘镇华、马凌甫、刘贻燕等为主席团常务主席,许世英被推为委员会主任。许即席演说,并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一日“徽声报”上发表题为《黄山建设之意义》一文。著有《黄山揽胜集》。
姚文采(1890——1958)歙县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被选为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后任黄山管理局筹备处副主任,负责黄山道路、房屋及其它工程事务。民国三十三年后,任黄山管理局副局长、局长,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
方志敏(1900——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建人之一。江西弋阳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十二日,方志敏率领红十军与寻推舟率领的红七军会师于黄山汤口,成立以方志敏为书记,乐少华、刘畴西、徐振农、刘英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部分红军翻越黄山到达焦村,次日迂回至谭家桥,遭到皖浙保安团等白军围击,方志敏指挥部队英勇反击。
张学良原东北军总司令,著名爱国将领。民国二十五年(1936)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冬,张学良被国民党一个宪兵连从浙江奉化雪窦山押解到黄山,软禁在正道居(今听涛居)。第四天又被仓促押解去江西萍乡。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间,李四光带助手来黄山考察,到海拔高度720米处的慈光寺时,发现了极其明显的U形谷。谷的西侧为朱砂峰,东侧为福长岩,谷底有小溪流过。谷的东壁下部保存了几条平行排列的冰磨条痕,正是长江下游某些地段确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证据。李四光研究了考察的材料,用英文写成《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附了八张照片,发表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九月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上(第十五卷,第三期)。这篇论文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注意。当时,知名冰川学家费斯曼教授(H,V,Wissmann,德国人。由国际联盟派往南京中央大学担任教授),读了李四光的文章,大为吃惊,两次跑到黄山去看冰川遗迹。回来后,费斯罗高兴地连声说:“看到了,看到了”,“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见1963年8月6日,地质部党组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情况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并立即给德国的土壤冰川杂志写了文章。黄山冰川遗址的发现,证实了中国东部地区发生过冰川。
周恩来(1898——1976)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字翔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二十三日,周恩来到皖南泾县茂林新四军军部,代表中共中央,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抗战方针。三月初,由叶挺等陪同,从泾县沿着青弋江到黄山,下榻在“居士林”(现大礼堂址)。曾在小补桥留影。照片为叶挺摄。
沈钧儒(1875——1963)浙江嘉兴人,字衡山。1956年8月到黄山休养,下榻在观瀑楼。时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曾登山游览,经慈光阁、半山寺到玉屏楼,与陪同者在迎客松下合影。次日,经过莲花沟、天海、光明顶至北海。在光明顶,特意看望丁黄山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又游西海,夜宿北海狮林精舍。第三天取道云谷寺下山,从苦竹溪上公路,乘车回观瀑楼。沈老是建国后第一位登上玉屏楼的国家领导人。
刘伯承(1892——1985)四川省开县人。1957年10月29日到黄山休养。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曾登山游览了温泉、玉屏楼、北海、云谷寺等景区。题“半山寺”匾额。于1957年11月4日作诗《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

胡耀邦湖南人,于1958年到黄山。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曾游览了温泉景区,并在室内温泉游泳池游泳。在黄山两天。
胡乔木于1960年10月30日到黄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登山游览了玉屏楼、温泉等景区,11月1日下山,次日至杭州。
吴印咸摄影家。江苏沭阳人,1900年生。二十年代起从事摄影创作。全国解放后,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第一部黄山彩色风光影片《黄山》问世,吴印咸为该片的艺术顾问。
王君华江苏常熟人,1912年生,1976年卒于黄山。原上海三友照相馆经理,1956年到黄山参加工作,创办黄山摄影社。于1957年6月编辑出版《黄山导游》。1962年9月在北京举办个人“黄山影展”。是中国摄影家学会会员。
卢施福(1898——1983)摄影家。广东珠海人。1962年在合肥举办个人黄山摄影作品展览。1980年出版黄山摄影作品集《卢施福黄山摄影选》。是知名的“黄山派”艺术家。
黄翔笔名少愚,摄影家。湖北长阳人。1904年生。从1955年4月起,多次到黄山拍照。其作品《黄山雨后》,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影展,并获得1960年罗马尼亚国际沙龙影展的银质奖章。
潘天寿(1898——197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自署雷婆头峰寿者、寿者等,浙江宁海县人。1960年到黄山写生。在他的作品里,黄山松那种苍劲曲虬、盘枝错节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字仲弘。196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时,于10月16日至21日与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部分外交官员以及他们的夫人一行69人,在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副省长张凯恺的陪同下,对黄山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参观访问。

溥仪(1906——1967)即宣统皇帝。满族人,姓爱新觉罗,载沣之子。抗战时期任伪满州国皇帝,抗战胜利后被捕。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1964年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于1964年4月2日与17位特赦人员,从杭州到黄山参观游览。3日,分两路活动。一路由温泉到文殊院,经北海于4日回温泉,另一路只在温泉周围活动。5日晚,安徽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戴戟,在黄山宾馆设宴招待全体特赦人员。6日离山。同行者有:杜聿明、宋希濂、沈醉、罗历戎、李以劻、杜建时、郑庭籍、周振强、董益三、杨伯涛、溥杰、范汉杰、王子衡、康泽、许长林、廖辉湘、贾芝及领队陈此生、连以农。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县人,原名开贞、鼎堂。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1964年5月20日,偕夫人于立群,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连贯和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潘效安的陪同下,到黄山游览,下榻在“翠明轩”。21日登上玉屏楼,22日向北海行进。次日晨与北海宾馆工作人员合影,取道黑虎松旁的山径下山。24日,又信步游览温泉区,为“桃源亭”题了匾额,将“七里亭”改名“入胜亭”。又题“黄山气象站”匾。25日,郭沫若离山。回北京后写就长诗《黄山之歌》,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胡志明(1890——1969)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于1965年5月21日——6月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中共中央联络部部长伍修权、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的陪同下,曾在黄山作短期休养。胡志明在黄山休养19天,因高龄未登山。他和董必武先后游览了温泉景区、慈光寺,眺望了天都峰,参观了黄山林校、山岔大队和石门水电站(详见旅游篇的重要接待纪实)。

董必武(1885——1975)曾名用威,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65年5月21日至6月9日陪同胡志明在黄山休养,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题“慈光阁”、“听涛居”匾额。作诗《坐观瀑楼中对雨》,《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
老舍(1898——1966)原名舒庆春,又号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现代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于1965年7月——8月间,偕夫人胡青到黄山游览、创作,有《黄山小诗》数首。
陆定一于1966年4月11日到黄山,住新温泉楼。14日上午离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

刘海粟江苏省人,生于1896年。著名画家。黄山是刘海粟作品的主要题材之一。1918年,刘海粟第一次上黄山。黄山的壮丽景色和变幻莫测的神奇气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我见过欧洲好多名山,没有比黄山更美丽的了。”
1980年,他七上黄山,恰逢霏霏阴雨,无法登临玉屏、北海,他感到十分遗憾。但他还是抖擞精神,创作了《九龙潭》、《白龙潭》、《莲花峰烟云》、《青鸾峰处看天都》、《百丈泉》等泼墨佳作。1981年8月及翌年8月,他连续八上、九上黄山,不畏险阻,以惊人的毅力登攀高山险峰,终于实现夙愿,用独特的泼彩新技法,创作了《光明顶》、《虬吼龙吟万壑松》、《散花坞》、《壁垒万仞》、《可以横抱四海巅》、《曙光普照乾坤》等气象万千、瑰丽多彩的艺术精品。他有一枚印章,上刻:“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
黄永玉国画家、版画家。土家族,湖南凤凰人,1924年生。1953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1972年到黄山写生,经常从早上作画到傍晚。其黄山作品《丹霞峰丽色图》,运用墨色打底、设色铺陈的手法,把中国画和西洋画融合一体,使黄山山水显得富丽堂皇,多彩多姿。
关山月国画家。广东阳江人。1912年生。1977年始登黄山,被黄山的天造画境所折服,感叹入画黄山太晚,盛赞黄山是中国山水的范本。
李可染国画家。江苏徐州人。1907年生。1949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专长山水画。早年曾到黄山写生。1978年,重游黄山,历时月余,在玉屏楼、北海、西海写生,绘制了三十多幅黄山作品。曾感慨:“不知黄山真面目,岂敢狂作黄海图。”并说:“要画好中国山水画,必须从黄山山水写生中去学习体验。黄山天然多巧石,奇松姿态美,山岩多皱法,最宜画山水。”

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79年7月11日,在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陪同下,偕其家属到黄山休养。下榻观瀑楼。
当日下午,邓小平就与夫人卓琳以及孩子们一起,漫步游览桃源亭、桃花潭、白龙桥和花房。二女儿邓楠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问:“爸爸,这样高的山,咱们能上去吗?”爸爸回答:“哎,气可鼓,不可泄。我们明天一定上!”翌日晨,当邓小平乘车来到慈光寺时,一百多名黄山职工和游客,早在慈光寺门前等待看望邓小平。邓小平向大家频频招手。至“从容亭”时,一批港澳同胞下山,巧遇邓小平,欣喜若狂。互相问好后,一起照了像。到龙蟠坡时,天都、莲花诸峰历历在目,邓小平兴致很高,与全家合影。邓楠对父母说:“真美啊,咱们没白跑。”下午四点到达玉屏楼。晚饭后,邓小平站在迎客松前,观看前海风光,并询问了玉屏楼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曾对玉屏楼宾馆的卫生、服务等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13日早饭后,在迎客松前,接见了玉屏楼全体职工并合影。上午上北海,登莲花沟八百级石阶,下百步云梯,穿鳌鱼洞至光明顶。邓小平沿途遇见游客,都主动招呼,询问来自何处。当知道有来自云南和东北的游客时,说:“啊,这么远也来,真是来自五湖四海呀!”邓小平特意到黄山气象站,询问了职工的生活、工作情况,并与气象站全体同志合影。下午两点到北海。次日上午游览散花坞,始信峰,下午游览西海。邓小平对北海风光兴趣很浓。在始信峰上,曾不断自语:“好,好。”许久不愿离开。15日,取道白鹅岭下山。到云谷寺时,四、五百位游人早在等候邓小平。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天真活泼的儿童,场面十分动人。邓小平激动地对大家说:“你们为了看我,要来回跑二十多里路,非常感谢。”并风趣地说:“我最后一个到,成了落后分子,还能受欢迎?”下午二时,邓小平步行12公里半到马鞍山处,乘车回到观瀑楼。稍事休息后,就接见安徽省委、徽州地委领导同志,并分别留影。接着与安徽省委常务委员会委员们交谈,研究如何开发建设黄山旅游区的问题。当晚,邓小平挥笔题写了“天下名泉”四字。16日上午八时,黄山的干部群众和游客,起早等候在汽车站公路两旁,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欢送邓小平离山。

哈里·休斯美国马里兰州州长。1980年6月,哈里·休斯偕夫人,在参观访问合肥市之后,于12日到黄山,受到黄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王杰、副局长吕秋山和国际旅行社黄山支社经理朱福生的热烈欢迎。当日下午,州长一行游览温泉景区后,去室内温泉游泳池游泳。翌日登山游览,对黄山景色赞不绝口。14日下午回温泉。晚上,黄山管理局设宴款待全体贵宾。15日,州长一行离山。
陈慕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于1981年5月14日,由安徽省副省长李清泉陪同,到黄山视察工作。下榻观瀑楼。次日从云谷寺上山,中午到达北海,住散花精舍。16日游览西海,经黄山气象站肘与全站工作人员合影。返北海,游清凉台、狮子峰。l7日晨经玉屏楼下山至温泉。晚饭后乘车去芜湖。
陈慕华这次视察黄山,主要是了解黄山的旅游资源,考察服务设施和交通状况以及研究建立华东旅游区的问题。经过实地考察,她认为:
黄山是非常美的风景区,是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希望把黄山纳入华东旅游区,并成为重要的一环。这样可以把各个风景区都连起来。现在看来,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按照旅游区的标准来衡量目前黄山的服务条件,感到还有些不足之处。如运输比较困难,登山相当费力,吃水、用水较为紧张,电力也感到不够等。可以设想,在旅游旺季,适当控制客源,等到运输、吃水、供电等问题都进一步解决了,再组织更多的人来玩黄山。这样,可以把服务质量搞上去,创好牌子。
关于旅游区的发展建设问题,她的意见是:
目前要先把规划确定下来,使各个风景点铺开,解决好游客的集散问题,然后再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量力而行。对旅游事业的发展,要有个正确的估计,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做到旅游人数,服务设施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方毅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6月16日,由安徽省委书记苏羽、副省长魏心一陪同,到黄山游览。下榻观瀑楼。次日,从云谷寺上北海,住散花精舍。18日晨,观云海日出奇观。即兴题诗:“黄山甲天下,松与石最奇;天阴知有雨,白云拂青枝。”为服务员题词:“建设黄山,志在云海”;“坚持高山搞旅游,愿作四化后勤兵”。20日,途经光明顶时特意到黄山气象站,询问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参观了工作间,与工作人员合影,并题词:“身居高山测风云,愿为四化献青春”。到玉屏楼时,面对美景,方毅说:“世所罕见。”回到观瀑楼,方毅谈游感时说:“上山之前,我无信心,以为别人是夸张,黄山真的那样美吗?现在看来名不虚传。”“我到过世界四十多个国家,没有看到比黄山更美的地方。”并说:黄山将来发展前途无量,你们好好管理,要保护好黄山,否则对不起人民和子孙后代;千万不能破坏,破坏了,多少年翻不过来身,要严禁砍树,订一条制度;沿途多盖些招待所,三、两里都可住,方便游人;房间要有卫生设备;要多编印些宣传材料,宣传风景名胜、历史、土特产、温泉、手工艺品等等;设法多找门路,增加收入。
赵无极法籍华人,当代著名画家。1983年9月应中共中央文化部的邀请,回国观光,实现了多年的美好宿愿——游览黄山。曾登上始信、莲花、天都诸峰,感叹:我去过世界许多名山大川,今天才饱览了无与伦比的黄山;它富有感情,有个性;我将以我的名气,用我的笔,描绘黄山,赞美黄山。
马克·里布法国人,当代摄影家。他的朋友赵无极从黄山回法国后,对他说:“马克,如果你不登黄山,就等于你根本不认识中国。”马克问:“是吗?那为什么呢?”赵无极回答:“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把登黄山作为最大的愿望。”马克没有再问,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一定到黄山去亲眼看看。”当年(1983年)11月马克就到了黄山,他不顾年事已高,天气严寒,废寝忘食拍摄了一幅幅黄山景色的照片。在1984年7月号法国《现实》杂志上,马克用十几页的篇幅,以“不见黄山不瞑目”为题,报道了黄山的风景以及黄山的旅游者。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4年9月5日,在安徽省委书记黄璜、省委副书记袁振、省政府副省长侯永的陪同下,到黄山视察。5日上午,赵紫阳从岩寺镇下火车后,转乘汽车直达黄山云谷寺,立即步行登山。下午到达北海,住散花精舍,游览了北海景区。6日早,赵紫阳与北海宾馆工作人员合影。至光明顶,特意看望黄山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并合影。中午至玉屏楼。在迎客松下,与玉屏楼宾馆工作人员合影。下午下山,稍事休息后即乘车到歙县。赵紫阳对黄山景色赞不绝口。游览中遇到游客总是问:黄山与泰山、庐山、峨嵋比较哪个好?游客回答:都好,各有特色。赵紫阳说:啊,都好,看了黄山还要看岳啊!在北海散花精舍,欣然题词:“奇松怪石天下绝,不是画卷胜画卷。”


赵紫阳总理对中共安徽省委提出的,发展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搞活经济,振兴安徽的战略方针,表示满意。谈到旅游政策时说:要把重点先放在国内旅游上,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国外旅游,省委要重视把黄山旅游搞好,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尽快改善旅游条件,改进服务态度;要勇于改革,搞承包责任制;要考虑搞小型飞机。
庄明景台湾省人,摄影家。1942年生于台北市。1983年三度游黄山,前后留居四个多月,拍摄了黄山四季胜景。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6日,庄明景在台北市“春之艺苑”举办了名为“黄山天下奇”的个人影展。展出期间,还印出了《黄山天下奇》的影集。台湾《摄影天地》杂志于1984年11月专刊介绍了这个影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