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中华民国时期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

一、全国设置概况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在全国彻底废除道级设置,撤销京兆特别行政区,并入直隶省。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将口北道所属10个县划入察哈尔。17年8月29日,将河北省省会由天津移驻北平市。同年9月5日,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特别行政区和宁夏道辖区,分别建为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宁夏5个省。同年10月,又将青海地方和甘肃西宁道所辖地区改设青海省。18年1月30日,将奉天省改为辽宁省,使全国设有28个省和外蒙古、西藏2个地方。同时,加强对特别市的设置,并提升为省级区划;19年6月20日,改为院辖市。
抗战胜利(1945.8.15)后,东北地区改为辽宁、辽北、安东、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兴安9个省,台湾省也回归祖国,使全国共设35个省和2个地方。35年1月5日,国民政府迫于苏联的压力,被迫承认外蒙古地方独立。36年6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12个与省平级的院辖市,使全国共设48个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国民政府实行省(地方、院辖市)、县(普通市、设治局)两级管理体制。在省以下的政权建设上,国民政府主要抓普通市的设立和改土司、土官为县,对条件不成熟的地方设筹建县的设治局,在原属蒙古地区仍维持旗盟制度,在滇、康边境仍有土司制度残存,在西藏地方仍实行政教合一的地方管理系统和中央派员相结合的双轨制。21年(1932年)春,在省以下实行首县制,作为地区数县的召集单位。同年10月10日,在全国普遍实行行政督察区制,遍设行政督察专员管辖数县的地盘,作为省级派出机构,行政专员督察区又称“专区”。专区要比北京政府时期的道的范围要小。27年,国统区15个省共设142个专区。36年,国统区内的专区已达209个。专区分为甲、乙、丙3个等级。
国民政府期间的二级行政区划增长很快。主要是由于创设普通市,改置土司、土官,增划新县等因素造成的。北京政府时期,县、旗、设治局是三级区划,3年有1949个,9年增至2048个;而国民政府期间的23年,县级区划增至2206个(详王念伦《中华民国疆域沿革录》),而36年6月5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中除西藏外,35个省共设2016个县,57个普通市,40个设治局,1个管理局,12个旗,合计2246个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县、普通市、设治局、旗)了。县级区划在29年前,分为一、二、三3个等级标准;2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专门制定了县的等级标准,分为一、二、三、四、五、六6个等级。
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图示如下:

二、安徽境内的具体设置
北伐战争后,北伐军兵分三路进入安徽。北伐军江右军的第六军从九江出发,民国16年(1927年)2月4日,克秋浦。3月上旬,到达青阳、大通。3月6日,进驻芜湖,并将陈调元、王普所部皖军改编为北伐军北路军三十七、二十七军、新编第五军。同时,江右军四十军从江西出发,直取安徽的祁门、黟县、休宁、泾县、南陵。3月9日,克宣城。江右军第二军第六师由福建、浙江省进军安徽。2月2日,进入歙县、绩溪、旌德、宁国,与六军在芜湖会师。3月17日,占领当涂,直指南京。江左军第七军于2月25日克宿松。接着,进军太湖、望江。8日,攻克安庆,旋克桐城、舒城。18日,抵达合肥,旋击蚌埠。江左军第三十三军经英山、霍山,进入六安,并改编皖军第二混成旅为第五独立师。4月,江左军先后占领霍邱、正阳关、颍上、寿县、凤阳。“四·一二”政变后,国民政府宁、汉两方军队在安庆、九江一线对峙。自5月6日至11日,国民革命军分三路进击皖中,至6月20日结束皖北战争,安徽省基本光复。7月25日,南京政府宁方组建安徽省政府。8月10日,在安庆正式成立。10月19日,重新改组,全面开始国民政府在安徽的统治。与此同时,8月21日,武汉国民政府在安庆成立安徽省政府,宁方政府迁驻芜湖。9月24日,宁方分三路进军安徽。10月25日,再次收复安庆,定安庆为安徽省会。11月,宁方全面控制安徽省。18年5月15日至9月19日方振武、同年10月21日至12月21日石友三分别担任安徽省主席,驻守蚌埠,使蚌埠两度成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其余时间的安徽省政府仍在安庆。27年1月13日,省会由安庆迁往六安。6月27日,再迁立煌县城金家寨(今已没入梅山水库)。抗战胜利后,省会定于合肥,直至37年底,因江北大部地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而南迁安庆、芜湖、屯溪。直至38年4月底,安徽全境解放,安徽省政府才全面结束。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在安徽的设置〕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年4月18日~1932年4月2日),安徽省实行省、县二级行政管理体制,省会仍驻安庆城(今为市),共设60个县,均驻北京政府时期旧城。它们是:
怀宁(驻今安庆市区)、桐城(驻今桐城市区)、太湖(驻今旧县城晋熙镇)、潜山(驻今梅山镇)、宿松(驻今城关镇)、望江(驻今雷阳镇)、合肥(驻今合肥市区)、庐江(驻今城关镇)、舒城(驻今城关镇)、巢县(驻今巢湖市区)、无为(驻今无城镇)、和县(驻今历阳镇)、含山(驻今环峰镇)、六安(驻今六安市区)、霍山(驻今城关镇)、英山(20世纪30年代划入湖北省,至今不变)、芜湖(驻今芜湖市区)、繁昌(驻今城关镇)、当涂(驻今城关镇)、宣城(驻今宣州市区)、南陵(驻今城关镇)、泾县(驻今城厢镇)、太平(驻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旌德(驻今旌阳镇)、宁国(驻今旧县城宁国镇)、歙县(驻今徽城镇)、休宁(驻今海阳镇)、祁门(驻今祁山镇)、绩溪(驻今华阳镇)、贵池(驻今贵池市区)、铜陵(驻今城关镇)、石埭(驻广阳,今已没入太平湖)、东流(驻今东至县东流镇)、至德(驻今东至县梅城旧址)、青阳(驻今蓉城镇),广德(驻今桃州镇)、郎溪(驻今城关镇)、黟县(驻今碧阳镇)、婺源(20世纪30年代划入江西省,40年代回归安徽省,解放后划入江西省)、凤阳(驻今府城镇)、定远(驻今定城镇)、凤台(驻今城关镇)、怀远(驻今城关镇)、灵璧(驻今灵城镇)、寿县(驻今城关镇)、宿县(驻今宿州市区)、阜阳(驻今阜阳市区)、颍上(驻今城关镇)、太和(驻今城关镇)、霍邱(驻今城关镇)、蒙城(驻今城关镇)、涡阳(驻今城关镇)、亳县(驻今亳州市区)、泗县(驻今城关镇)、五河(驻今城关镇)、盱眙(驻今县城,建国后划入江苏省)、天长(驻今天长市区)、滁县(驻今滁州市区)、全椒(驻今襄河镇)、来安(驻今新安镇)60个县。其中,英山、婺源、盱眙3个县后划入外省,原属江苏省的砀山(驻今城关镇)、萧县(驻今龙城镇)2个县于建国后正式划入安徽省。今安徽省实辖中华民国时期59个县。此外,民国16年(1927年),省政府拟置安庆市,并设置安庆市政筹备处,以旧府名为市名,并于同年12月3日,任命安庆市市长。19年9月,呈准中央撤销。
在此期间,蚌埠、芜湖两城也分别成立市政筹备处。16年12月13日,还任命了芜湖市市长,于19年9月,明令裁撤。36年1月1日,正式成立蚌埠市,延用凤阳县的古蚌埠集名,为安徽省最早的普通市,也是解放前唯一的普通市。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创建临泉(驻今城关镇)、嘉山(驻今明光市区,旧明光镇)、岳西(驻今天堂镇)、立煌(驻金寨,今已没入梅山水库)4个县。
〔首县制时期设置〕
吴忠信在出任安徽省主席期间内于民国21年4月2日(安徽省仍辖60个县,今范围仍为59个县),试行首县制,将安徽60个县划入10个区。具体如下:
首县制时期所属一览表
表2—2—2(民国21年4月2日~10月10日)

(续表)

〔十专区时期的设置〕
民国21年10月10日,全国普遍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所辖区称专区,全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的派出机构。安徽省初设十专区(详见表2—2—3)。
中华民国安徽省十专区时期所属一览表
表2—2—3(民国21年10月10日至27年7月)

(续表)

(续表)

说明:安徽设62个县。时境内设60个县,分属10个专区。其中,盱眙县于建国后划入江苏省(1934年7月婺源县已划入江西省;1932年11月,英山县划入湖北省)。今安徽境内的萧县、砀山县时属江苏省。民国21年(1932年)10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就成立立煌县咨文河南省,11月,为加强对皖西革命根据地中心金家寨及周围地区的控制,国民政府分六安县17个保、霍山县8个保、霍邱县3个保及河南省的固始县2个保半、商城县14个保半,面积3367平方公里地区,在金家寨成立立煌县,县名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1896~1960年)名为名。当年12月,经内政部批准,划属河南省。22年4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立煌县划归安徽省第五督察区。抗日战争期间,为国统区大别山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安徽省临时省会(1938年6月27日~1945年8月)。36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解放立煌县城金家寨,易名金寨县,至今不变。还兼过皖北行政公署临时驻地(1938年11月4日至当年年底)。立煌县成立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早在光绪年间,御史张绪楷就奏请在六安、霍邱、麻城、商城、固始之间的大别山地区设县,因经费支绌而未果。
民国20年5月12日,内政部转咨安徽省政府筹建嘉山县。21年10月13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以4个县交界处山峦迭嶂,盗匪潜滋,拟将原4个县分属的6554平方公里,91647人划设新县。11月,分盱眙、定远、滁县、来安4个县各一部分地区在三界镇的吴家祠堂创建嘉山县。抗战胜利后,迁驻伪嘉山县政府驻地明光镇的晋公祠(今为市公安局),县名以县境南嘉山为名。同年11月,将皖属英山县划入湖北省。
22年10月,安徽省政府咨准内政部,改秋浦县为至德县,系恢复唐初建县的旧名。
民国23年1月,安徽省政府以阜阳西境毗连河南,区域广袤,难以控驭,派员勘察,计划在阜阳西部地区创设新县,经呈报南昌行营并咨请内政部转呈行政院备案,于9月始析阜阳县西部地区8470平方里,64万余人,在沈邱集设临泉县。24年1月1日正式成立,属安徽省第七督察区。
24年5月,安徽省政府以霍山、潜山、太湖3个县交界地带崇山交错,纵横300里及毗连霍山、潜山县与舒城县交界的高山地区2398平方公里创设新县。率先成立岳西设治筹备处,经咨请内政部批准,于民国25年6月5日正式在原潜山县的天堂镇,又名衙前街朱屋庙成立岳西县,属安徽省第一督察区。
23年夏(7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江西“剿共”,决定将婺源县划入江西省,经国民政府行政院第166次会议批准,于当年9月4日办理交接。婺源县向为徽州六邑之一,正式交接后,婺源人民又掀起历时长达13年的“回皖运动”。其具体经过是:抗日战争前经一年半的努力无效。28年(1939年)5月,婺源旅外人士以适应抗日战争形势为由,再次呼吁军政当局准予划婺回皖未果。从35年4月起,以县参议会为主,联络旅外同乡,再次发动“回皖”活动,得到皖籍国大代表的支持。尤其是著名学者胡适等奔走联络国民党当局开明权势人物的支持,使国民党当局慑于压力,被迫饬内政部方域司及皖、赣省政府共同派员勘察后,当年6月,核准婺源县回皖。36年8月16日,婺源县正式划回安徽省。38年5月2日,婺源解放,再次划入江西省。
〔九专区时期的设置〕
27年7月,为适应日本侵略军占领津浦、淮南铁路沿线城镇和侵占长江沿岸城镇的事实,撤销第二专区,将原辖第二专区的芜湖、繁昌、南陵、当涂4个县并入第九专区;将无为、庐江、巢县3个县并入第五专区;将铜陵县并入第八区。此外,改隶者还有第五专区的天长、来安、嘉山3个县改属第六专区;将第六专区的蒙城县改属第七专区,是为九专区时期(详表2—2—4)。
民国安徽省九专区时期所属一览表
表2—2—4(民国27年7月至10月)

(续表)

说明:安徽设62个县,分属9个专区。其中,盱眙县于建国后划入江苏省。今安徽省境内萧县、砀山2个县时属江苏省。凡未注县城沦陷日期者未陷落。陷落年号指民国年号。
〔八专区时期的设置〕
民国27年(1938年)10月,为适应军事和政治形势,将有关专区辖县进行调整,撤销第四专区,开始我省八专区时期。这一时期情况比较复杂,大体如表2—2—5所示,但具体又可分为3个时期(详见表2—2—6,表2—2—7,表2—2—8)。具体变化是,10月,撤销第四专区,将原辖的凤阳、定远、怀远3个县划入第六专区;将原辖的霍邱、凤台、寿县3个县划入第七专区;第五专区的无为、庐江、巢县3个县改属第三专区;第六专区的盱眙、嘉山、天长、来安4个县改属第五专区;第九专区的旌德县改属第十专区;第一至第八专区不变。同年12月,第五专区的盱眙县曾一度改隶第六专区;28年2月,又恢复原状。28年1月,第三专区的巢县改属第五专区。
29年4月,又将江北5个专区辖县依照地理形势重新划分,以第三专区的庐江、无为2个县改属第一专区;将第一专区的岳西县及第七专区的寿县、霍邱县改属第三专区;将第六专区的定远、凤阳县改属第五专区;第五专区的盱眙、天长、来安、嘉山4个县改属第六专区;将第六专区的怀远、宿县改属第七专区。江南地区3个专区不变。7月,又将各专区名称依次改列:原第三专区改为第二专区;原第七专区改为第三专区;原第六专区改为第四专区;原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原第十专区改为第七专区;原第一、五、八专区序号不变。
根据上述变动,八专区时期,可细分为3个时期:自27年10月至29年3月,为八专区第一期(详见表2—2—6);29年(1940年)4月至6月,为八专区第二期(详见表2—2—7);29年7月至9月,为八专区第三期(详见表2—2—8)。
民国安徽省八专区时期所属一览表
表2—2—5(民国27年10月至29年6月)

(续表)

说明:安徽省政府名义上设62个县。其中,盱眙县今属江苏省,今安徽境内的萧县、砀山县,时属江苏省。国统区实际上只控制部分地区,津浦、淮南铁路沿线及淮河、长江流域为汪伪占领区,其余为中国共产党的淮北、淮南、皖中抗日根据地。
八专区时期设置情况表(一)
表2—2—5

(续表)

八专区时期设置情况表(二)

(续表)

八专区时期设置情况表(三)

(续表)

民国间,新增的县级区划计有1个普通市及4个县,改名1个县,划出1个县,仍有63个县和1个普通市。以今省境统计,涉及建国后由江苏划入的砀山、萧县,划出的盱眙县,共涉及两省65个县,1个普通市。
民国29年(1940年)前,安徽省一等县有桐城、怀宁、芜湖、无为、六安、合肥、立煌(今金寨)、寿、霍邱、滁、泗、盱眙、宿、阜阳、亳、临泉、宣城、广德、歙县,计19个县;二等县有太湖、潜山、宿松、岳西、当涂、庐江、巢、舒城、霍山、凤台、怀远、凤阳、定远、天长、全椒、和、嘉山、灵璧、蒙城、颍上、涡阳、太和、贵池、宁国、泾、休宁,计26个县;三等县有望江、繁昌、南陵、铜陵、含山、来安、五河、青阳、太平、石埭、东流、至德、郎溪、旌德、黟、祁门、绩溪,计17个县。29年,重新划分县的等级,分为六等。安徽省一等县9个,二等县10个,三等县9个,四等县11个,五等县12个,六等县11个。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实际控制面积很少,县城驻地有不少多次迁移,囿于篇幅,不一一叙述。
〔九专区时期的设置〕
民国29年7月后,又复为9个专区(详见表2—2—9)。
民国安徽省九专区时期所属一览表
表2—2—9(民国29年7月~34年11月)

(续表)

说明:民国29年7月,因二、四专区长期空号,调整为八个专区,并重新调整了专区序号,一、五、八3个专区仍延原序号;改原第三专区为第二专区;原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原第六专区为第四专区;原第九专区为第六专区,原第十专区改为第七专区;又将江北地区按地理形势进行了重新调整,并增设第九专区。所辖县括号里的县是第九专区属县所在的原专区。〔皖南、皖北行署的设置〕
抗日战争时期,今安徽境内为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日伪沦陷区,三方均建有政权。今以国统区为例,可见安徽境内设置混乱之一斑。
国统区的政权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改军政分治为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专员例兼保安司令,使国民政府的专区成为军政合一的战时行动单位。
由于日军入侵,交通阻隔,国民政府以长江为界,创设皖南、皖北行署区。今江南、江北地区的皖属专区及辖县分别分属皖南、皖北行署区。行署区是比专区范围大得多的战时行政机构,行使省的权力。安徽境内共设皖南、皖北2个行署。
〔皖南行署〕
民国27年4月1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屯溪镇(今黄山市屯溪区)设立皖南行政公署(1938年4月15日~1945年11月15日)。16日,在屯溪正式设立皖南行署,名义上分辖已撤销原跨长江南北的第二专区,其江南属县及原第八、九、十3个专区所属的22个县。实际上,沿江不少县城及不少县区为日军的沦陷区(详见前表2—2—10)。民国29年(1940年)3月23日,为精简机构,原第十专区所属6个县直属皖南行政公署。同年8月6日,改原第九专区为第六专区,原第十专区为第七专区,仍领6个县,第八专区不动,直至34年11月15日,撤销皖南行政公署。37年12月4日,安徽省政府鉴于江北不少地区已入解放军之手,决定重设皖南行署。在宣城正式成立,旋迁屯溪镇。38年2月,并入迁驻屯溪镇的安徽省政府,至同年4月28日屯溪解放,与国统区的安徽省政府一道在历史上消失。
民国皖南行政公署所属一览表
表2—2—10(民国27年4月至38年2月)

(续表)

说明: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军很快占领沿江城镇,国民政府行政院于民国27年4月15日决定,在屯溪镇成立皖南行政公署。名义上分辖长江以南安徽省属22个县。当年7月,安徽省政府撤销地跨长江南北的第二专区,将江南所属县中的芜湖、当涂、繁昌、南陵4个县并入第九专区;将铜陵县并入第八专区。皖南行署管辖安徽省第八、九、十3个专区的22个县。29年(1940年)8月6日,改第九专区为第六专区,改第十专区为第七专区,仍管辖安徽省六、七、八3个专区的22个县。直至34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恢复十专区,江南3个专区序号不变。37年12月4日,南逃的安徽省政府在宣城县成立皖南行政公署,仍辖江南地区第六、七、八3个专区的23个县(包括1947年8月16日回归的婺源县),直至38年2月,与南逃到屯溪的安徽省政府合并。自38年4月20日子夜渡江战役打响后,至4月28日屯溪解放,江南地区全部解放。〔皖北行署〕
民国27年11月10日,安徽省政府在临时省会立煌成立皖北行政公署。名义上,统辖国统区江北、两淮地区皖属40个县,以位于安徽北部地区为名。同年底,移驻寿县。次年2月,移驻定远。行署区域内属国统区的地盘并不大,大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北、淮南、沿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汪伪国民政府管辖下的沦陷区,国统区主要在大别山以及日军没有到达的部分县区,形同虚设。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政公署,江北地区皖属县仍恢复为安徽省政府管辖下的有关专区(详见表2—2—11)。
民国皖北行政公署名义上所属一览表
表2—2—11(民国27年11月至29年2月)

(续表)

说明: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很快南下占领长江沿岸城镇和津浦、淮南铁路沿线城镇,建立日伪政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部分八路军和游击队在江北创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国统区的后方主要在大别山区和皖西北地区。鉴于安徽省南北为沦陷区所阻,安徽省政府在民国27年(1938年)4月15日决定,在屯溪创建皖南行署后,又于11月10日在立煌县城建立皖北行政公署,名义上分管江北40个县地盘。江北原有安徽省十专区中的一、三、四、五、六、七6个专区和横跨江南江北的第二专区。27年7月,撤销第二专区,将江北的庐江、无为、巢县3个县并入第五专区。10月,撤销第四专区,将该专区所属凤阳、定远、怀远3个县并入第六专区,霍邱、凤台、寿县3个县并入第七专区,仍保留第四专区名义,各专区序号不变。27年底,皖北行政公署迁驻寿县。次年2月,迁驻定远县。直至29年2月2日撤销,江北皖属6个专区40个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安徽地区的专区领县变化很大,驻地也多次变更。如第一专区驻地在民国21年10月至29年3月,驻太湖。自29年4月后,改驻桐城;第三专区在21年10月至27年10月,驻六安,后曾短时间迁驻庐江,不久又回驻六安,后改驻立煌县城金家寨;29年4月,又回驻六安;后改名为第二专区。第五专区在21年10月至27年7月,驻滁县;后改驻含山;10月,移驻全椒县;29年4月,改驻含山;后改驻全椒县城。第六专区在21年10月至29年3月,驻泗县;29年4月,改驻盱眙;7月,改名为第四专区,仍驻盱眙;不久,改置第九专区,仍驻盱眙;33年4月,撤销机构,保留名义,由第五专区代管。第七专区后易名为第三专区,一直驻阜阳。第八专区序号一直未变。第九专区于21年10月至29年3月,驻宣城;4月,改驻泾县;7月,后易名为第六专区,仍驻泾县。第十专区自29年7月,后易名为第七专区,机构存在期间一直驻休宁。
抗日战争期间,安徽地区县城和县境遭受日军破坏较小或没有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蹂躏的有庐江、岳西、霍山、霍邱、阜阳、临泉、太和、颍上、泾县、宁国、休宁、歙、黟、祁门、绩溪、旌德、石埭、太平等18个县,也是国统区的主要范围。
〔十专区时期的设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及游击队北撤,安徽全境渐为国统区。自34年11月后,又恢复为十专区时期,直至国民党政权失去安徽(详见表2—2—12)。
民国安徽省恢复十专区时期所属一览表
表2—2—12(民国34年11月至38年4月)

说明:抗战胜利后,省会由立煌县金家寨迁往合肥县(今市)。民国36年(1947年)元旦,成立蚌埠普通市,属省直辖。8月16日,婺源县从江西回归安徽,计64个县级区划。民国34年11月,恢复上述专区。江北地区在38年初基本解放。38年4月底前,江南地区全部解放。
民国35年,安徽省政府拟设蚌埠、芜湖市,并拟分别设市政筹备处。嗣奉行政院批准,设立蚌埠市市政筹备处。36年1月1日,正式成立蚌埠市,全省共辖1个市63个县,分属10个专区(详见前表2—2—12)。37年12月,安徽省政府南逃安庆,在宣城重设皖南行政公署。次年2月,与南逃屯溪的安徽省政府合并。4月28日,屯溪解放,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瓦解。国民政府时期的安徽省行政概况综述如表2—2—13。
中华民国时期安徽省属各县概况一览表
表2—2—13

(续表)

(续表)

说明:
1、土地面积
全省土地面积,据省陆地测量局统计,为140687方公里,折合562747平方市里,居全国第二十六位。其中,合肥最大,计6035平方公里;次为宿县,计5781平方公里;又次为泗县,计4447平方公里;黟县最小,为453平方公里。其余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至不满1000平方公里者有:望江、芜湖、繁昌、南陵、铜陵、含山、五河、东流、郎溪、旌德、绩溪等11个县。1000平方公里以上至2000平方公里者有:怀宁、巢县、滁县、天长、来安、全椒、和县、嘉山、颍上、亳县、青阳、石埭、至德等13个县。2000平方公里以上至不满3000平方公里者有:太湖、潜山、宿松、当涂、无为、庐江、舒城、怀远、凤阳、太和、临泉、贵池、太平、岳西、宣城、广德、宁国、泾县、歙县、休宁等20个县。3000平方公里以上至不满4000平方公里者有:桐城、六安、霍山、立煌、寿县、霍邱、凤台、定远、盱眙、灵璧、蒙城、阜阳、祁门、涡阳等14个县。
2、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计共37383611亩,居全国之第七位。合肥最多,计3157731亩;次为阜阳,计2929394亩;又次为宿县,计2776335亩;东流最少,计46745亩。
3、户口分布
安徽省人口,在宣统三年(1911年),《安徽省通志·民政考·户政篇》所载,为16229052人。民国5年(1916年),内务部调查为20517496人。17年,各县实际调查为21174262人。22年,为22159285人。23年,为22696072人。31年,调查统计结果,计669026户,22642048人。内男12250951人,女10391097人。男女比例为一百比九十二。平均每平方公里约160人。其密集点,以长江沿岸,巢湖、青弋、水阳江流域为主,淮河流域次之。多住于乡村,无人口20万以上城市,各县统计,最多者为合肥,计1274384人。最少者为东流,计24330人。
民国时期资料根据安徽省图书馆藏铅印安徽省统计部门编《安徽省(民国)二十八年度统计表》、安徽省档案局收藏铅印本中华民国33年底安徽省政府编印《安徽概览》等资料重编。附日伪汪伪沦陷区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地区制造了伪“满洲国”。26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先后在沦陷区扶植了“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并于同年11月22日将这3个傀儡政权并组成“蒙疆联合自治委员会”。同年12月14日,在北平组建所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翌年3月28日,在南京组建“南京维新政府”。29年1月30日,又将华北和南京这些伪政权拼凑,并于3月30日,正式开张了以汪精卫为首的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世称“汪伪政权”。这些汉奸政权在日本侵华期间为虎作伥,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败类。这些日伪政权中与安徽有关主要是汪伪(含前期日伪)政权。
一、汪伪政权的设置概况
汪伪政权打着中央政府的旗号,其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与逃往重庆的国民政府一致。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基础上建立的汪伪政权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变动有:民国29年3月30日,改华北临时政府为华北政务委员会。10月3日,升汉口为直辖市;32年10月19日,降为普通市。33年1月13日,决定以徐州市及铜山、东海、亳县、泗县、砀山、萧县、灵璧、睢宁、宿县、淮安、涟水等21个县新设淮海省,分为6个专区。至此,汪伪统治下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有11个省7个市;二级地方行政区划为县和普通市,并设省的派出机构——专区——分辖数县或普通市。
二、日伪在安徽沦陷区内的建政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使中国的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当年11月17日,丧失上海。12月13日,丢掉南京。接着,日军进犯长江流域并沿着津浦铁路北上。至当年11月30日,广德陷落。12月10日,芜湖失陷。12月23日,占领马鞍山矿区。27年2月2日,蚌埠失陷。5月9日,蒙城失陷。5月13日,合肥失陷。6月4日,日军占领淮南矿区。6月12日,占领安庆,并控制沿江、津浦、淮南、芜宁铁路沿线及沿淮大批城镇,并逐步向内地入侵。安徽省境内仅有少数县境没有惨遭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如阜阳、临泉、太和、颍上、岳西、霍山、霍邱、庐江、泾县、宁国、石埭、太平及原第十专区,后改为第七专区所辖的休宁、歙、黟、祁门、绩溪、旌德等18个县境为国统区,日军始终未陷落。但多处遭到日机的野蛮轰炸。其余县城或为日军陷落,或全县沦陷,或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或为游击区,国民政府也保留一些东躲西藏的区署、县府等逃亡政权。
安徽地区的日伪政权建制始于民国27年7月12日,南京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任命的倪道烺为“安徽省维持会”会长,在蚌埠建立伪省署。7月23日,任命倪道烺为“安徽省维新政府”省长。同年10月28日,倪道烺在蚌埠正式建立“安徽省维新政府”。11月20日,倪道烺正式上任。29年3月,维新政府并入南京汪伪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9月19日,改称伪“安徽省政府委员会”。9月20日,在蚌埠正式批准成立汪伪“安徽省政府”。10月10日,汪伪“安徽省政府”正式成立。31年2月19日,汪伪将苏皖交界地区的21个县、市地区在徐州市成立“苏淮特别行政区”。其中,划走分属安徽的亳、宿、萧、砀山、泗、灵璧、涡阳7个县。33年1月13日,在“苏淮特别行政区”的基础上成立“淮海省”,以徐州市为伪省会。伪“安徽省”在名义上辖30余县(含县政筹备处),“淮海省”辖21个县及徐州市。汪伪实际上只能控制津浦、淮南铁路沿线和沿江、沿淮地区的城镇。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8月18日,国民党第七军正式接管这些安徽省的汪伪政权。同时,新四军接管徐州市及“淮海省”以及安徽省境内的部分县城,使祸国殃民长达7年左右的日伪政权在安徽省历史上彻底消失。32年7月25日,汪伪在“安徽省”设8个行政督察区,后又在“淮海省”分设6个专区。今依8个行署期间为限,列述汪伪在安徽境内的设置情况。
〔第一专区〕
专员公署设蚌埠市,辖凤阳、怀远、五河3个县及蚌埠市。
〔第二专区〕
专员公署设田家庵,辖寿县、凤台2个县及定淮、兴淮2个特区。
〔第三专区〕
专员公署设嘉山县的明光镇,辖嘉山、盱眙、定远3个县。
〔第四专区〕
专员公署设滁县,辖滁县、全椒、来安、天长4个县。
〔第五专区〕
专员公署设巢县,辖合肥、巢县、含山、和县4个县。
〔第六专区〕
专员公署设芜湖市,辖芜湖、当涂、无为、繁昌4个县及芜湖市。
〔第七专区〕
专员公署设郎溪县,辖郎溪、宣城、广德3个县。
〔第八专区〕
专员公署设安庆,辖怀宁、桐城、望江、宿松、贵池、铜陵、东流7个县。
属淮海省的有萧县、砀山、灵璧、亳县、涡阳、泗县、宿县7个县。
上一篇: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
下一篇: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